在正史中,司馬懿爲什麼要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

本文已影響2.13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張郃被亂箭射殺,真的是司馬懿“借刀殺人”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的前中期,張郃還並不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到了後期,張郃的地位和名氣不斷的擡高,已經是逐漸的成長爲天下名將了!漢中之戰時,劉備就曾誇讚過張郃,說他是天下名將,用兵有方。而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由於蜀漢人才凋零,除了諸葛亮本人,很難有人能夠擊敗張郃。在當時的戰場,張郃的軍事表現可比司馬懿強多了!

在正史中,司馬懿爲什麼要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

司馬懿的軍事能力,說白了,與其他頂尖名將相比起來,算不上是非常出色的。我們大家之所以認爲司馬懿的軍事能力超強,那是因爲之前的那批名將都已經逐漸地凋零了,沒人去和司馬懿競爭了。而且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羅貫中先生給了司馬懿很多的篇幅,重點寫了他和諸葛亮的對抗。不過即便如此,司馬懿在和諸葛亮的對抗之中,也是常常處於下風,被諸葛亮以劣勢兵力壓着打。要知道,在曹真時期,人家可是敢於直接和諸葛亮硬剛的,而且諸葛亮還佔不了絲毫便宜。

綜合來看,相比於司馬懿,其實張郃對於蜀漢的壓力更大,張郃是有勇有謀的名將,軍事能力勝於司馬懿!而之所以會有人說諸葛亮在射殺張郃的那一刻,發現自己中計了,其實完全是來自於三國演義的情節,關鍵是,就演義中的情節來看,諸葛亮也並沒有絲毫髮現自己中計的後悔與懊惱,而是非常的開心自信!

當時諸葛亮率軍撤退,司馬懿想要追擊,張郃自告奮勇,結果司馬懿並不同意。司馬懿認爲張郃太過急躁,容易出事,不願意讓他前去。最後在張郃的堅持之下,司馬懿才勉強同意讓張郃前去追擊。

原文:懿大喜曰:“孔明此去,必有東吳消息也,誰敢追之?”大先鋒張郃曰:“吾願往之。”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耳。”郃曰:“都督出關之時,命吾爲大先鋒之職。今日正是立大功之際,卻不用吾,何也?

張郃追擊蜀軍,先是魏延同他交手,詐敗而去,引誘他追擊,之後關興又出馬,繼續詐敗引誘張郃,如此反覆幾次,張郃終於被引誘到了木門道中。張郃也是百戰名將了,魏延和關興輪流詐敗,引誘他追擊,爲啥張郃都沒有發現呢?還傻乎乎的追,這個場景讓人看得感覺非常奇怪。實際上,這就是羅貫中先生有意安排的了,以張郃之前的表現來看,他爲人聰慧機警,頗有謀略,而且極其擅長保命,怎麼會看不出這麼明顯的計謀?

在正史中,司馬懿爲什麼要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 第2張

最終張郃被引入木門道,兩邊蜀軍萬箭齊發,張郃及其部將,被亂箭射殺。而諸葛亮見張郃被射死,說了這麼一段話。

原文:忽一通梆子響,兩下萬弩齊發,將張郃並百餘個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衆軍勒回馬急退時,只聽得山頭上大叫曰:“諸葛丞相在此!”衆軍仰視,只見孔明立於火光之中,以羽扇指衆軍而言曰:“吾今日圍獵,欲射其‘馬’,誤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達,早晚必爲吾所擒矣。”

這裏的馬指的是司馬懿,而獐則指的是張郃,諸葛亮的意思是我本來設計想要伏殺司馬懿,沒想到卻殺了張郃,你們這些曹軍回去告訴司馬懿,今天算他運氣好,我早晚要把他捉拿到手!這話怎麼看,也不像是諸葛亮在後悔中計射死了張郃,這完全是諸葛亮的勝利宣講啊!而很多人因爲這句“欲射其馬,誤中一獐”,便說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完全是一種臆想了。

在正史中,司馬懿爲什麼要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 第3張

事實上,在正史中,張郃本來是不願意去追擊諸葛亮的,這一點和演義中大不相同。

《魏略》: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根據這份記載來看,當時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而張郃深知諸葛亮之能,並不想去追擊,所謂“窮寇勿追”,但是在司馬懿的堅持下,張郃不得不聽從軍令,去追擊諸葛亮,最終被諸葛亮射殺。很多人認爲,張郃之死,很可能是因爲司馬懿想要排除異己,畢竟張郃能力強,又忠心於曹氏,所以司馬懿才使用了這招借刀殺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