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嘉慶的遺詔,道光是怎麼順利繼位的?

本文已影響2.99K人 

衆所周知清仁宗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猝死,沒有留下遺言,沒有向王公重臣交代繼承人的問題,也沒有找到嘉慶的遺詔,那麼道光是怎麼順利繼位的?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道光能順利繼位多虧了一個女人

清朝自康熙晚年諸子爭位的事情之後,九子奪嫡的勝出者雍正皇帝就吸取了教訓,制定了祕密立儲的制度,自此之後雍正後面的歷代清朝皇帝在繼位之後都會寫好繼承人的名字到密詔中,這份密詔屬於一式兩份,一份藏於紫禁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另一份則由皇帝收藏在隨身的金匣子之中。

嘉慶屬於猝死,他根本來不及交代遺言,所以在他死後王公重臣都在尋找他身邊存有祕密立儲密詔的金匣子,但卻並沒有找到,因此王公重臣們立刻命人去紫禁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尋找另一份密詔。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正大光明”匾後面也沒有發現密詔,嘉慶猝死沒有留下遺言,還沒有找到祕密立儲的密詔,這也代表着皇儲人選成謎。

嘉慶一生共有五個兒子,除了長子夭折之外,當時還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老二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以及老三綿愷、老四綿忻、老五綿愉。

沒有嘉慶的遺詔,道光是怎麼順利繼位的?

嘉慶去世時,他們的年紀分別是道光38歲、綿愷25歲、綿忻15歲、綿愉6歲,也就是說除了年僅6歲的綿愉之外,道光、綿愷、綿忻三人當時都有資格繼承皇位。

在這些皇子中道光年紀最大,而且道光曾經深受爺爺乾隆皇帝的喜愛,他還曾經親自率軍平定過天理教叛亂,在嘉慶生前道光就非常受他喜愛和器重,當時來說也是衆望所歸的皇位繼承人選。

不過就算道光再衆望所歸,那也得有祕密立儲的遺詔公佈出來纔有信服力才能名正言順,如果沒有嘉慶的祕密立儲詔書,那麼道光即便得到朝臣擁護而繼位也是難以服衆,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所以王公重臣在找不到嘉慶祕密立儲的詔書,還沒有嘉慶遺言的情況下,都有些懵圈了,雖然大家都知道嘉慶很器重道光,但是這樣的情況下該不該擁立道光繼位也成了王公重臣爲難的事情。

當時王公重臣以大學士富察·託津和軍機大臣戴均元爲首,這些重臣對於在沒有祕密立儲詔書和嘉慶遺囑的情況下該不該擁立道光十分猶豫不決,在這個時候皇室宗親兼內務府大臣禧恩站出來,建議大家直接擁立道光繼位,理由就是道光深受乾隆和嘉慶兩代帝王的喜愛和器重,並且在平定天理教林清起義中立有大功,又是皇子中最爲年長的皇子且還是嫡長子,理應由他繼位。

在禧恩提出由道光繼位的建議之後,嘉慶的皇后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便表示贊成,後來孝和睿皇后更是以皇后名義下懿旨敦促道光儘快繼位以慰藉嘉慶在天之靈。《清實錄》記載爲: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爲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爲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也正是孝和睿皇后這道懿旨頒佈之後,託津和戴均元就立刻從一位服侍嘉慶的小太監身上找到了祕密立儲的詔書,才確立了道光爲繼承人,並讓道光順利繼位。

不過想一想這是不是太扯了,嘉慶不把金匣子貼身藏好,反而交給一個都沒有記錄下姓名的小太監,他的心是不是太大了,最關鍵的是這道祕密立儲的詔書是在孝和睿皇后頒佈懿旨敦促道光繼位之後才被找出來。

所以後世歷史學者都猜測很可能這些王公重臣當時就根本沒有找到祕密立儲的詔書,而是在孝和睿皇后明確表態希望道光繼位之後,在皇后發話的情況下,這些王公重臣才徹底決定擁護道光繼位,以嘉慶的名義現寫了一份詔書,託津和戴均元從小太監處找到祕密立儲詔書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因此孝和睿皇后纔是讓道光順利繼位的關鍵人物。

道光的生母是嘉慶的嫡妻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但是在嘉慶二年(1797年)孝淑睿皇后就去世了,也是在孝淑睿皇后去世後,當時的太上皇乾隆親自讓嘉慶冊立孝和睿皇后爲後,而孝和睿皇后也爲嘉慶生育了綿愷和綿忻兩個皇子。

也就是說當時孝和睿皇后的兩個兒子也都有資格繼承皇位,那爲何她又會極力支持道光繼位,而且嘉慶的祕密立儲詔書又去哪了?

嘉慶的祕密立儲詔書爲何會找不到?

在乾隆晚年和嘉慶繼位後很長一段時期,道光都深受祖父乾隆和父親嘉慶的喜愛和器重,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當時年僅10歲的道光陪爺爺乾隆去狩獵,年紀幼小的道光居然一箭就射死了一隻鹿,這讓乾隆十分高興,他認爲道光很像小時候的自己,當初乾隆也是陪爺爺康熙狩獵,獲得了康熙的喜愛和認可,因此乾隆在世時是拿道光當皇太孫一般看待。

沒有嘉慶的遺詔,道光是怎麼順利繼位的? 第2張

而嘉慶在親政之後也確實第一時間就把道光的名字寫到了祕密立儲詔書中,雖然嘉慶一直沒有公佈過皇儲是誰,但是道光在嘉慶時期很受器重,不僅被封爲智親王,還被委以重任,參與政務。

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京城爆發了天理教起義,天理教首領林清率起義軍攻入了紫禁城,在危急時刻,嘉慶棄紫禁城而逃,而留在紫禁城抵禦天理教的人正是道光,當時道光積極組織軍隊反攻天理教,並親自站在乾清宮外用火槍擊斃了兩名天理教頭目,後來天理教起義失敗,林清逃跑,又是道光親率軍隊將林清從郊外搜捕出來。

可以說在平定天理教起義過程中,道光所展現出來的指揮能力和臨場控局水平甚至比他的老爹嘉慶還要優秀,也因此在平定天理教起義之後嘉慶更加器重道光。

但是嘉慶對道光的喜愛和器重在晚年有所改變,這主要就是由於孝和睿皇后所生的老四綿忻逐漸長大。綿忻相貌俊美,雖然年少,但卻老成持重,在嘉慶晚年綿忻很受寵愛,嘉慶幾乎是走到哪都要帶上綿忻。

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時,綿忻被冊封爲瑞親王,當時綿忻年僅14歲,要知道清朝的規矩是皇子要年滿15歲才能封爵,嘉慶冊封綿忻爲瑞親王可以說是打破了清朝的祖制規矩。

在嘉慶朝之前,再受皇帝喜愛的皇子也都是十七八歲才獲封爵位,嘉慶本人就是29歲才被乾隆封爲嘉親王,而乾隆那麼受老爹雍正的認可也是22歲才獲封寶親王,至於道光是一直到平定天理教起義後都已經31歲才被封爲智親王,而綿忻同母哥哥綿愷比他大了10歲,才靠着協助道光平定天理教的功勞被封了一個惇郡王爵位,綿忻年僅14歲還沒有什麼功勞就直接被封爲瑞親王可以說是非常罕見,打破了此前清朝的皇子獲封親王爵位的最小年齡紀錄,這也說明了嘉慶對綿忻的喜愛。

這一點從嘉慶晚年見到過道光和綿忻的朝鮮使臣樸綺壽的記載就能看出來,樸綺壽認爲道光的面相就十分涼薄,長相平庸沒有帝王之相,且性格極爲吝嗇,而綿忻雖然年少,但很聰慧,還通達事務,因此樸綺壽回稟朝鮮國王認爲綿忻未來有很大概率繼承皇位。

從這些就能看出嘉慶在晚年很有可能有了易儲之心,其實想一想這種可能性也很高,在乾隆去世嘉慶親政時,道光已經年滿18歲,且之前還深受乾隆喜愛,又是嫡長子,而當時綿忻還沒有出生,綿愷才只有4歲,因此嘉慶親政後理所當然就會把道光祕密立爲皇儲。

也就是說道光被嘉慶祕密立爲皇儲時是因爲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可是隨着綿忻出生及成長也就改變了嘉慶的想法,綿忻長相比道光帥氣陽光,年少卻老成持重,關鍵性格還很通達,比吝嗇的道光要好一些,所以嘉慶晚年很可能會有易儲之心。

嘉慶就是在晚年撤掉了“正大光明”匾後面的密詔,但是嘉慶很可能是打算從避暑山莊回來之後再重新寫好密詔,畢竟嘉慶當時身體還比較健康,他想不到自己會猝死。

可結果嘉慶卻偏偏就猝死在了避暑山莊,由於嘉慶的易儲計劃沒有完成,因此王公重臣纔會在“正大光明”匾後面找不到密詔。

那麼既然嘉慶晚年那麼喜歡綿忻,爲何他的生母孝和睿皇后卻支持讓道光繼位呢?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在沒有祕密立儲的密詔情況下,那就是客觀條件不允許綿忻繼位,畢竟嘉慶大半生都是十分器重和喜愛道光的,不僅嘉慶喜愛,乾隆還也喜愛道光,而且道光年紀大,當時還已經參與政務很多年了,在朝廷內外有一定的根基,而綿忻相比道光則非常年幼,資歷淺,根基也不深厚,所以在沒有明確密詔讓綿忻繼位的情況下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孝和睿皇后要是硬扶綿忻繼位,很可能會引起朝臣不滿,進而引發皇室內部衝突,而且失敗的機率很大,最終就是孝和睿皇后身敗名裂,綿忻下場悽慘。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孝和睿皇后權和利弊,肯定從穩妥出發,表明態度支持道光繼位,這樣還能換來道光對她的敬重和孝順,也能讓她的兩個兒子綿愷和綿忻得到善待。

最關鍵的是即便孝和睿皇后不表態,那麼在當時像禧恩這些王公重臣都建議由道光繼位,猶豫不決的如託津和戴均元最後也很可能會擁立年長且素有威望的道光繼位,也就是說孝和睿皇后表態不表態,道光繼位的可能性都很大。

沒有嘉慶的遺詔,道光是怎麼順利繼位的? 第3張

但是如果孝和睿皇后不表態的話,那肯定在將來會引起道光的猜忌,甚至綿愷和綿忻都會被道光所猜忌,這樣一來孝和睿皇后母子三人都不落好,所以她纔會果斷下懿旨明確支持道光繼位,這樣一來她不僅給道光繼位錦上添花,還在後世博得了大公無私的美名,更使得清朝皇室內部避免了一場皇位之爭。

孝和睿皇后這一招確實十分睿智,後來道光繼位之後對她極爲尊崇和孝順,一直侍奉她到去世,在她去世後還極爲悲痛,極盡孝子之禮,甚至道光後來都因爲悲痛養母孝和睿皇后去世而加重了自己的病情,最終在孝和睿皇后去世僅一個多月,道光也因悲痛過度去世。

可以說孝和睿皇后對道光的一番支持,換來的是後半生道光對她的極盡孝順,道光能因悲痛養母而加重病情去世,也說明了孝和睿皇后平日對道光也肯定是非常不錯,兩人之間的母子關係雖非血緣卻勝似血緣至親的母子關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