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四大家 漢賦代表作品

本文已影響1.89W人 

漢賦是在漢朝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

興盛原因

漢賦的興盛,源於文體本身的發展,繼承《詩經》、《楚辭》、《荀子》短賦而進一步發展。漢賦興盛亦源於君王貴族的提倡。君王提倡於上,羣臣響應於下,辭賦成了知識分子進身之階,於是爭相製作。

漢賦興起受政治經濟影響。漢初自文景之治後,海內昇平,經濟富庶,富麗堂皇的宮殿苑囿大規模興建,於是有專寫宮殿苑囿、巡遊田獵、聲色犬馬的富麗典雅大賦出現。

漢賦興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認爲賦能“抒下情而通諷諭,宣上德而盡忠孝”,具有積極作用,漢賦遂取代了楚辭而興起。漢代小學發達,亦導致漢賦興盛。

漢賦四大家 漢賦代表作品

特質

形式方面,漢賦多韻散結合,乃半詩半文的混合體。序言和亂辭多不押韻,正文部分則每多押韻。漢賦多是長篇鉅製,前或有序言,後有亂辭,常用問答方式。詩體賦的句式以四言爲主,騷體賦則多沿襲楚辭手法,多用楚辭句式,常用兮字。

風格方面,漢賦鋪陳誇飾,辭藻華麗,多用排偶,鋪採摛文,“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爲質”。

主旨方面,漢賦題材內容駁雜龐大,多寫京殿、羽獵、山海、述行等題材,多歌頌帝王功德,描述宮廷生活,如田獵車騎,宮室苑囿,錦衣美食,音樂歌舞。漢賦並多有諷諫或勸戒之旨。

發展

漢賦發展可分“形成期”、“全盛期”、“模擬期”及“轉變期”。

形成期自高祖至武帝初,騷體賦頗爲盛行,如賈誼《吊屈原賦》、《鵩鳥賦》、董仲舒《士不遇賦》、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枚乘《七發》等。散體大賦則遂漸形成。

全盛期自武帝至成帝之世,漢賦離棄楚辭風格,建立純散文的典型漢賦體,傾向精細雕飾,誇張鋪排,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方朔《答客難》、王褒《洞簫賦》等。

模擬期自西漢末至東漢中葉,漢賦多依照一定的型體,堆積辭句,鋪陳形勢;雖然外表華麗,題材廣泛,但內容空洞。作品如揚雄的《甘泉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等。

轉變期起自東漢中葉以後,漢賦由長篇鉅製變爲短篇,多爲表現個人胸懷的言志之作,如張衡《歸田賦》、《思玄賦》、趙壹《刺世疾邪賦》、禰衡《鸚鵡賦》等。

流變

魏晉時期的賦

時序進入魏、晉,賦延續張衡以後的短小篇幅,題材擴大了,也更富有抒情的成分。代表性作品是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登樓賦》。西晉時,陸機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的重要著作,而左思的《三都賦》,一出現即造成了“洛陽紙貴”的效應。向秀的《思舊賦》爲悼嵇康而作,深切而感人。 到了東晉,陶淵明著名的《歸去來辭》是辭賦中的名篇,沒有半點雕琢、鋪陳的習氣,真實地描繪了脫離黑暗現實、迴歸自然懷抱的喜悅心境。

 南北朝時期的駢賦

魏晉以來,文學上駢儷風氣日盛,到了齊、樑,由於沈約、王融聲律學的鼓吹,產生了駢賦。代表作品有庾信《哀江南賦》、《小園賦》、鮑照《蕪城賦》、江淹《別賦》。

唐宋時期的律賦及文賦

沿着駢體與聲律說的演進,到了唐宋,古詩變爲律詩,駢賦也變爲律賦了。律賦過分注重音韻的協調,與對偶的工整,文學價值不高。比較有文學價值的是“文賦”,文賦的特點是:廢棄駢律的限制,駢散結合,形成一種自由的體裁。精彩的作品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脩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後《赤壁賦》。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