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起因 普法戰爭結果

本文已影響1.12W人 

普法戰爭,外文名英語:Franco-Prussian War,1870年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爆發的戰爭,時間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最終結果,普魯士獲勝,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此戰過後,普魯士取代法國歐洲大陸霸主地位。

普法戰爭也被稱爲德法戰爭,是普魯士爲統一德國,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由法國發起,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結束。

1870年7月14日,蓄謀已久要與法國一戰的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故意發表了挑釁法國的“埃姆斯密電”,以激怒法國。結果法國中了俾斯麥奸計,於7月19日對普魯士宣戰,但法國戰事不利,接連敗北,仗打到第45天,法皇便率近十萬法軍在色當投降。投降的第3天法國國內發生政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是此時普軍仍攻勢不減,長驅直入,兵臨巴黎城下。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爲皇帝,建立德意志帝國。法國請求停戰,之後德國與法國簽訂了《法蘭克福和約》。從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被德國取代。

縱觀這場戰爭的全過程,普魯士可謂蓄謀已久,準備充分。雖然付出了傷亡十餘萬人的慘重代價,但確實讓驕傲的法皇馬失前蹄,法軍連連失利,普軍一度佔領近法國三分之一的領土,連首都巴黎都被團團圍住,再加上法國內部政變,致使法國一片混亂。

普法戰爭起因 普法戰爭結果

普魯士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當時的普魯士以及新建立起來的德國只與法國簽訂了《法蘭克福和約》,要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就了事了,而沒有一鼓作氣吞併被打得幾近滅亡的法國,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毋庸置疑,普法戰爭中的法軍表現確實讓人大跌眼鏡,法軍連連敗北,更悲催的是法皇拿破崙三世竟投降了普魯士,如此看來法國好像真的不堪一擊。但事實是當時的法國的實力並不差。

法國從中世紀開始就一直是歐洲有影響的大國,穩居歐洲大陸霸主的地位。法國大革命之後雖有削弱,但大國地位並未喪失,還有英國這樣盟友,俄意等國在不少問題也都有求於法國。法國工業發達、經濟繁榮,海外殖民地廣闊,是歐洲大陸的第一經濟強國,僅次於在英倫三島的英國。而法軍打遍歐、亞、非和美洲,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

普法戰爭起因 普法戰爭結果 第2張

德意志邦國

當時的普魯士已經強勢崛起,而且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吞併諸多德意志邦國佔有大量地盤,鋼產量、人口都超過了法國,鐵路、公路交通網絡發達,既推動了經濟發展,也爲戰爭快速調兵、後勤保障提供了便利。這些與普魯士的軍事改革造就的歐洲大陸最強大的陸軍和最優秀的軍官團隊,以及新式後膛槍炮等先進裝備有機結合,使普魯士軍隊裝備精良、保障充足、機動迅速,戰鬥力大大提高。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普魯士對戰爭早已精心籌劃,充分準備。但同時普魯士也存在不少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一是連年戰爭造成財政極爲空虛,二是戰爭獲得的土地、人口未能有效消化,三是普魯士打敗奧地利使得大多數德意志邦國對普魯士的強勢心存芥蒂,在普法戰爭前,絕大數邦國都對普魯士不是抵制就是敬而遠之,四是在普奧戰爭失敗的奧地利已經與匈牙利正式改組爲奧匈帝國,國家領土廣闊,人口衆多,工農業發達,一直在想報普奧戰爭的仇。

普法戰爭起因 普法戰爭結果 第3張

普法戰爭

綜上所述,普法雙方的實力基本差不多,但普魯士的戰爭續航能力明顯不如法國,且自己內部並不穩定,如若戰爭久拖不決,普魯士的問題會很快暴露出來,恐怕不用法軍打,自己就先崩潰了。所以,普魯士並無完全徹底打敗、吞併法國的能力,而且當時歐洲各國普遍認爲普魯士根本打不過法國。當時他們擔心的是法國擊敗普魯士後,法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

對此,深諳歐洲事務之道的俾斯麥當然十分清楚,但面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最大也是最後障礙的法國,普魯士決定賭一場,因爲他們明白只有搬開法國這個統一德意志道路上的絆腳石,普魯士以及未來建立的帝國才能國際上站穩腳跟,躋身世界列強前列。

但是俾斯麥的豪賭是建立在對自身實力的正確估量,對國際形勢的精準拿捏,而絕不是毫無根據的豪賭。

普魯士在反覆研究作戰計劃、加強備戰、預測戰場多種可能的同時,大打外交牌,以俄國對《巴黎和約》的不滿拉攏俄國,迎合英國試圖進行“大陸均勢”的心理走近英國,與奧匈聯絡試圖恢復普奧往日友好,還把法國在普奧戰爭期間謀求普魯士同意法國吞併萊茵河西岸部分領土,法國就中立的事情告訴巴伐利亞及南德諸邦,使這些邦國害怕和不滿,以推動和祕密訂立攻守同盟,從而保證了普魯士後方安穩。

再有,爲迫使驕傲的法國憤怒而倉促宣戰出兵,讓法軍自己進入普魯士預設的戰場,又讓普魯士在輿論上有利,俾斯麥曝光普奧戰爭時期普法之間關於領土的約定,挑撥英俄與法國之間的矛盾,之後又收買西班牙新成立的臨時政府,讓威廉一世的堂兄去當西班牙國王,最終修改“埃姆斯密電”使法國徹底激怒。

可以說,法國的行動都在俾斯麥的掌控之中,或者說普法戰爭基本上是按照普魯士制定的作戰計劃進行的,所以,普魯士最終大獲全勝,讓歐洲各國爲之震驚。

其實,俾斯麥知道普魯士的勝利是佔了上面所述的優勢獲得的,在很大程度上有僥倖的成份,普魯士不具備徹底打敗和吞併法國的實力,法國的體量和潛力在那裏,不是想吞併就能吞併的。而且英俄等國正在傾向法國,所以在《法蘭克福和約》獲得最大的利益後,就馬上收兵了。

因爲俾斯麥清楚吞併法國會遭到列強們的強烈反對,吞併法國會是一筆賠本買賣。

普法戰爭起因 普法戰爭結果 第4張

大陸均勢政策

大家知道,英法百年戰爭後,英國退出歐洲大陸便一直致力於維持歐洲大陸國家的實力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使他們彼此牽制和互歐,讓這些國家無力海外擴張,使英國能夠離岸操縱歐洲大陸,以保護自身利益。

但英國這一“大陸均勢政策”很快就遭到法國的挑戰。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俄國,在近東問題上有求於法國,意大利在統一問題也需要法國支持,特別是意大利撒丁王國爲確保法國的支持把薩伏伊和尼斯送給了法國,使法國在國際社會中地位得以極大提升。同時在現代化改革下,法國實力大增,這讓拿破崙三世產生了頗多想法,想要重演拿破崙初期的輝煌。

這樣,英國就擔心如此下去,法國極有可能成爲歐洲大陸最強的國家,這有悖於英國大陸均勢政策。英國想要抑制法國,但又不好公開自己出手,因爲這時英法在克里米亞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狼狽爲奸,配合得不錯,而且這時英國的殖民地不穩定,正集中精力忙乎海外殖民地的事,所以不想親自插手歐洲大陸的事。

但又要維持歐洲大陸均勢,所以英國索性相信一個強勢崛起的新興德國能夠消耗法國的實力,抑制法國和俄國的野心,這樣英國不計前嫌,把德意志諸邦國中實力最強、又與法國有結構性矛盾的普魯士,作爲實現歐洲大陸均勢的合作對象。

當然,英國最想看到的是普法兩敗俱傷,那樣就可以回到從前維也納體系下的歐洲均勢格局,讓英國的利益最大化。所以,雖然英國沒有看好普法戰爭中普魯士而保持中立,但心裏還是向着普魯士,偷偷地給普魯士不少錢,想要普魯士打勝,最次打個平手。

但是,戰爭一開始,法軍指揮混亂,空有實力而無戰力。戰爭打到第45天,拿破崙三世就率近十萬法軍向普軍投降。緊接着法國國內爆發政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

如此,普魯士搬開了統一德意志道路上絆腳石——法國,這讓普魯士自己也沒有想到,普魯士便擴大戰果,繼續向法國進軍,於1870年9月19日兵臨城下,圍困了巴黎,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皇帝,建立德意志帝國。

至此,普魯士由對法國的自衛轉而變成侵略。而普魯士在戰爭中出色表現和法國的不堪一擊,讓英國不再擔心法國,反而憂心德國會藉機坐大。爲此,英國迅速轉變立場,在武器裝備上給予法國大力支持,不再支持德國,轉而把德國視爲威脅英國世界霸權的最強勁的對手,反對德國吞併法國。

這時的俄國正爲如何打破1856年《巴黎和約》對俄國的限制而煩惱,於是,在普法戰爭中選擇保持“善意的中立”,並把10萬軍隊擺在了俄奧邊境,向普魯士承諾,如果奧地利出兵普法戰爭,俄國絕不會袖手旁觀。

而普法戰爭的進程正好符合俄國所願,普軍大勝,最終統一德意志建立德意志帝國。因此俄國的中立得到了回報,在1871年3月的倫敦會議上,俾斯麥幫助俄國解除了《巴黎和約》黑海中立條款的束縛,確定了封閉海峽、禁止外國軍艦通行的原則,俄國的利益得以保證。

然而,德國與奧匈的眉來眼去讓俄國警惕起來,因爲奧匈是奧地利與匈牙利合併而成,其中奧地利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對俄國的敵對態度讓俄國心生忌恨,德國與奧匈走近,就等同於支持奧匈,這是俄國不能接受的。同時,德國強勢快速崛起也俄國感到不安,俄國不希望法國遭到德國過分打壓,當然更不想讓德國碾壓法國成爲歐洲新主,因此堅決反對德國吞併法國。

對於奧匈帝國,普法戰爭前俾斯麥就想方設法迫使奧匈在戰爭中選擇中立。如若德國真的吞併了法國,下一個目標恐怕就是奧匈。在普奧戰爭中,俾斯麥是需要奧地利在普法戰爭中保持中立,所以纔沒有進軍維也納。

其他國家也都感受到了威脅,德國的強勢侵略,把歐陸霸主法國都打服了,若是真的吞併法國,其他國家恐怕都不在話下了。

所以,英俄等歐洲諸國都堅決反對德國吞併法國,而與法國的《法蘭克福條約》正是他們能夠接受的最大底線,若德國要突破這個底線,非要吞併法國,必將遭到英俄等國聯合反對,甚至是聯合的軍事打擊。

對此,俾斯麥早有預判,如若真遭到整個歐洲的全面圍攻,後果不堪設想,到時不僅要把吃下去的吐出來,甚至有可能影響普魯士的德意志統一大業,極有可能回到英國想要的從前維也納體系下的歐洲均勢格局,所以,俾斯麥無論如何也幹吞併法國這個賠本買賣。

再有如果德國真的吞併法國,必將遭到法國人民的頑強抵抗,最終陷入戰爭的泥潭。

大家知道,德國、法國史上就因領土分割問題,特別是阿爾薩斯和洛林打得不可開交,結下很深的仇怨,而且在發展進程中,兩國戰爭不斷,仇恨越結越深。

在普法戰爭中,雖然拿破崙三世投了降,但法國人民不服氣,在第三天就發動起義,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面對普魯士軍隊的進攻,巴黎人民全面武裝,在普軍重兵包圍,巴黎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巴黎的工人和勞動羣衆挺身而出,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之後法國軍民進行不屈不撓地頑強抵抗震撼了德國人。

不管怎麼說,普魯士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不僅拿到了重要的資源工業區阿爾薩斯、洛林,得到了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而且通過戰爭徹底搬開了統一德意志道路的絆腳石——法國,改變了歐洲政治格局,還讓一個新興的強大的德國躍然歐洲地圖之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