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明朝開國謀臣,最後是何結局?

本文已影響9.91K人 

朱升:明朝開國謀臣,最後是何結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猥瑣發育別浪”翻譯成文雅一些的表達方式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在元末明初之際,有一個人嚮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瞭如此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戰略計劃,此人就是明代開國謀臣之一的朱升。一個文采斐然,知識淵博而又能審時度勢知進退的完人。

朱元璋曾經對朱升有這樣的評價:“國朝謀略無雙士,翰林文章第一家”,又多次稱讚他是“老實人”。可惜朱升雖然自己躲過了朱元璋對開國功臣的清洗,他的兒子朱同卻最終結局悽慘。今天筆者就來聊一聊這對父子。

朱升:明朝開國謀臣,最後是何結局?

隱士出山,開國謀臣朱升,徽州休寧人(今安徽省休寧縣),生於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此時大元的開國皇帝忽必烈去世都還沒幾年。換句話說,朱升的一生基本是在元朝度過的。朱升八歲開蒙,此後輾轉多個學館,最終拜在同郡人陳櫟門下。十九歲之時經陳櫟舉薦考中秀才,得以在故鄉一邊務農,一邊開館講學,生活足以溫飽。

元順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朱升登鄉貢進士,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授池州路學正。元代的學正,是從九品的芝麻綠豆官,主要負責講說經義文字,導約規矩。但不知是何原因,朱升一直拖到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纔去赴任,此時他已經52歲了。

就在朱升赴任不久,蘄州羅田人(今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徐壽輝起兵反元,建國號爲宋。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義軍攻克徽州,兵鋒距離朱升所在的池州路已經近在咫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廷調集大軍集中圍剿徐宋政權,義軍領袖彭瑩玉戰死,國都蘄水被攻破。面對險惡局面,徐壽輝等人並未放棄,而是化整爲零,繼續堅持抗爭。此時的朱升已經預感到大元氣數將終,他毅然辭官隱居徽州石門(今安徽省歙縣石門鄉)開館講學。

蘄、黃盜起,棄官隱石門。數避兵逋竄,卒未嘗一日廢學。—《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朱升:明朝開國謀臣,最後是何結局? 第2張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七月,朱元璋手下大將鄧愈、胡大海率軍攻下徽州。胡大海接着領兵攻打婺源,鄧愈則奉命鎮守徽州(此時已改名興安府)。就在這段時間,鄧愈發現了朱升的才能,將他推薦給了朱元璋。據朱升之子朱同日後的記述,雙方見面的地點是在南京。朱元璋虛心求教,朱升則提出了那句千古流芳的著名戰略構想:

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在元末義軍中,朱元璋的發家條件算是比較差的。因爲在他的周圍有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樣的豪強,每一寸土地的擴張都要耗費巨大的精力。而在朱升的勸說之下,朱元璋堅定地奉江北的韓林兒龍鳳政權爲主,讓劉福通的紅巾軍和元軍主力糾纏,他本人可以騰出手來猥瑣發育。這也是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張士誠兵圍安豐,企圖將韓林兒和劉福通一網打盡之時,朱元璋不顧陳友諒大軍壓境,拼了老命也要去救小明王的根本原因。韓林兒要是被張士誠殺了,他朱元璋怎麼辦?自立爲帝?條件還不允許。反過來當時極力反對此行的劉伯溫,恐怕要麼是戰略眼光差勁,要麼就是居心叵測,就盼着龍鳳政權垮臺。

功成身退,安度晚年朱升自從在60歲的年紀出山之後,一直擔任朱元璋身邊的近臣。由於朱升比出生於元文宗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的朱元璋大了近三十歲,老朱對他的感情甚至是“亦師亦父”。由於二人同姓,朱元璋一直稱呼朱升爲“宗長閣下”,還曾經說過“朕與卿分則君臣,情同父子”這樣的話。

韓林兒蹊蹺去世後,朱元璋改龍鳳年號爲吳元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開始爲建國稱帝做準備。當年四月二十二日,是朱元璋之母的忌日。此時的朱元璋大業將成,可是回想母親當然淒涼去世的場景,還是情難自己,忍不住在朱升的面前痛哭流涕。以老朱的性格,恐怕也只會在最親近的人身邊纔會如此失態。

丁卯,仁祖後忌日。上詣廟祭畢,退御便殿,謂侍臣朱升曰:“昔吾母終時,吾年甫十七。侍母病晝夜不離側,吾次兄經營家事。母遣吾呼與偕來,囑曰:‘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業。’言訖而終。今大業垂成,母不及見。語猶在耳,痛不能堪也。”因悲咽泣下。—《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三》

明朝建國後,朱元璋懲於歷代后妃干政的弊端,讓朱升等儒臣纂述《女戒》及古賢妃之事可爲法者,目的是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在大明建國之前,李善長、徐達和常遇春就已經被封爲宣國公、信國公和鄂國公。三位國公的誥文,則均出自於朱升之手。同時老朱感念朱升年老,特地允許其可以“免朝謁”,也就是不用每天打卡上班。

壬辰,以翰林侍講學士朱升年老,免朝謁。—《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七》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已經71歲的朱升正式向朱元璋提出退休回鄉的要求,也得到了老朱的同意。朱升先是回了自己講學多年的石門,並最終在此離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開國謀臣朱升壽終正寢,享年72歲。

在朱升後裔於明代後期萬曆年間所撰的《翼運績略》中,稱朱升在退休前爲自己的兒子朱同,向朱元璋討了一份免死鐵券。這些後人在編造先祖故事之時,往往不動腦子。所謂的免死鐵券,是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的時候纔出現的,朱升退休的時候還沒有這玩意兒呢!

朱升之子,究竟爲何而死?當然朱家後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朱升之子朱同,是他老人家在41歲的時候纔有的獨子。對於朱同的結局,《明史》稱其爲“坐事死”,某百科稱其“坐藍玉案,賜自縊”。那麼朱同到底是怎麼死的?又是因爲牽連到哪個案子裏面呢?

和他老爹很像,朱同也是一把年紀始終沒有出仕。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39歲的朱同才舉明經出任徽州府儒學教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舉人材出任吏部司封員外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44歲的朱同升任禮部試侍郎。

丙寅,(升)吏部司封員外郎朱同爲禮部試侍郎。同,前翰林學士升之子也。—《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三》

僅僅一年以後,朱同官職上的“試”字就被取消,成爲了正式的禮部侍郎。當年年底,朱元璋特賜襲衣給朱同以及僉都御史詹徽。詹徽之父詹同,當年和朱升一樣都是老朱身邊的近臣。從這個角度看,朱元璋對於朱同也好,詹徽也罷的第二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惜朱同在《太祖實錄》中的記錄,就此戛然而止了。詹徽倒是死於日後的藍玉案,朱同如果也是,沒理由不予記錄。在朱同所著的《覆瓿集》中,記錄了他的一首詩《遭誣得罪賦此以見志·其二》,內容是這樣的:

自知廉潔可匡君,豈料顛連更殞身。七載儀刑多製作,百年經史豈無聞。人情洶洶何時定,世事茫茫總莫伸。九死一生何足報,盡將心事付蒼旻。

此詩題下有朱同自注:“乙丑三月”。明初乙丑年是洪武十八年,而在當年三月,《太祖實錄》在第一百七十二卷己丑條下有這樣一段記錄:“戶部侍郎郭桓坐盜官糧誅”。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此案之中郭桓等人的貪污集團合計黑掉了兩千四百多萬石糧食,《明史》中稱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全都被殺,那麼朱同身爲禮部侍郎,自然也是難逃一死。

結語:朱同雖然寫詩明志,認爲自己是無辜受到牽連。但是在朱元璋整頓吏治的重錘之下,恐怕也顧不上顧念當初朱升定鼎之策的情分了。好在朱同是因爲貪污案被殺,並沒有株連家人,朱家後人尚可在石門平安生活。

當年朱升在世之時,爲自己選定了風水寶地詹田,死後也最終葬在了詹田。至於如今位於鹽城的朱升墓,則大概率是一座衣冠冢。這一支朱升後人的始祖,可能爲其七世孫朱從馨,其身份則是到鹽城從事鹽業生意的徽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