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東封西祀的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99W人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東封西祀的故事。

東封西祀是指在北宋時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長達十餘年轟轟烈烈的“天書”封祀運動。宋真宗在龐大儀衛扈從下東封泰山,四年,又以隆重儀式抵山西汾陰(今山西萬榮縣)祭祀后土地抵。大赦天下,一時轟動。

據《史記》等先秦至兩漢典籍就曾記載,上古先秦有七十二王赴泰山封禪,祭天祀地之事。至秦漢,封禪禮儀已成爲皇帝“應天受命”的神聖崇高的曠世盛典。

因此從思想層面考量,自古帝王封禪的核心思想觀念就是“天命”,其是構成王權存在合理性、合法性,權威性的普遍邏輯法則和終極依據。故在古代社會知識,思想與信仰的社會背景下,“天命”這一集政治、宗教、倫理等意識於一體的複雜思維圖式,唯有通過體系化,整合化以及在此形成過程中構成整體思維原則的國家大典封禪來表現,並在儒術渲染與構架的崇高的儀式,嚴整的程序,隆盛的場面,神聖的氣氛中象徵性的獲得。“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受命之君,天之所興。四方莫敢違”。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東封西祀的原因是什麼?

因此,帝王證明自己的“天命”是其治國首要之務。尤其是秦漢以來五運終始說和天人感應說理論的盛行,祭天告成的封禪典禮是每一個大一統皇朝都必須舉行的。而歷經唐末五代動亂而奪取天下的趙宋政權,由於太祖、太宗因故未能封禪,至真宗時行封禪大典已勢在必行,突出宣揚趙宋皇朝奉天承運的"天命"正統思想,已成爲當時嚴峻政治形勢下鞏固統治,厲行中央集權的首要大事

唐末五代藩鎮割據,五代短短53年,登帝位者五姓十三君,即有八君被弒,出現“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的黑暗混亂局面。從《舊五代史》中記載來看,不僅各種符讖,謠言,鬼神怪異氾濫,而且各種祥瑞吉兆充斥,凡割據一隅者皆有“天命”。此且不論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皇帝,即使被視爲“僭僞”。

趙宋皇朝以制禮作樂和舉行國家封禪盛典這一傳統的必要程式和終極依據來證明統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確立皇權的權威性,神聖性已不容再延緩了。爲此,從太祖建隆初命聶崇義主持考定禮儀制度,後又特詔儒臣制定《開寶通禮》二百卷和《開寶通禮義纂》一百卷,到乾德元年(963年)提出"以火德上承正統,膺五行之王氣,纂三元之命歷"的趙宋皇朝奉天承運理論,以及開寶元年(968年)太祖上尊號“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至德”等等,直至真宗趙恆出生“赤光照空,左足指有文成'天'字”,以及“天書”、降臨上書“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等等。這些都是緊緊圍繞皇權思想的核心"天命"觀念在作文章。

故澶淵之盟後,趙宋皇朝在內外形勢相對寬鬆時即東封泰山祀天,西至汾陰祭地,並在國家封祀大典的通天儀式中,一再反覆強調“啓運大同,唯宋受命“,“肇啓皇宋,混一方輿“等等。因此,封禪作爲千餘年文化思想傳統所推崇的最崇高,神聖和權威的承天命儀式,乃是趙宋皇朝在煞費苦心構建一系列證明自身奉天承運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禮儀制度後,所必然要趨向政治文化思想的高潮。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東封西祀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從當時宋皇朝的外部形勢而論,宋廷並無四夷賓服的大一統局面,西夏,吐蕃時叛時服乃心腹之患;北邊契丹遼朝,不僅與宋朝分庭抗禮,而且始終亡宋之心不死,宋遼戰爭不斷。從一些史書記載看,西夏,契丹皆“稱中國位號“;“契丹“兩字的原意是“中央“。宋廷臣僚習慣稱遼爲北朝,遼國臣屬則稱宋爲南朝,這對趙宋統治者“天命“正統觀念意識十分不利。

而遼太祖稱“天皇帝“,世宗稱“天授皇帝“,景宗曰“天贊皇帝“等等,又太祖後曰“地皇后“,聖宗後曰“齊天皇后“等等,這幾乎是同大宋天子爭奪“天命“,爭奪中國的正統統治地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