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是不是進步?

本文已影響7.37K人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是不是進步?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朱明一朝的各種匪夷所思,以及明清以來的皇權專制,都與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有關。首先說一下宰相應該是怎麼一個定位;其次說一下相權越變越小的演變過程;最後說一下朱元璋廢除宰相後的惡劣影響。

1.宰相就是政府領袖

百代皆行秦政制。所以,一切都要追溯到秦朝。但秦朝國祚太短。這就導致溯源的根基太薄。你想找點兒掌故舊聞都難。還好,漢承秦制,西漢照抄秦朝作業,秦朝怎麼幹、西漢就怎麼幹。於是,把秦漢連在一起,可以從漢朝丞相中發掘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是不是進步?

丞相是秦漢的官職稱謂,其實質就是宰相。

宰相是貴族時代流風餘俗。在春秋貴族時代,祭祀是貴族的頭等大事。而宰殺牲牛,又是祭祀的頭等大事。所以,“宰”就成了貴族的管家。在“宰”之前加一個限定語“家”,變成“家宰”,就更清楚一些。

貴族老爺是一家之主,相當於擁有所有權。但“君子不器”,貴族老爺肯定不會管東管西。那由誰來管?由“家宰”來管,家宰相當於掌握行政權。

這是“宰”,那“相”呢?

在家管內事的叫“家宰”,但還得有在外搞關係的。貴族出門社交,總要有個聯絡員負責禮儀接洽,或直接派出一個聯絡員跟人搞關係。而這個聯絡員就是相。

宰相、宰相,就是這麼來的。

到了戰國時代,春秋的貴族之家逐漸升級戰國的君王之國。於是,化家爲國。宰相不僅要替貴族管家,還要替國王管國。但對應最貼切的稱謂,不是宰相,也不是丞相,而是相邦或相國。而丞相僅是相邦、相國的副手,有時候一個、有時候兩個。兩個的時候,就分左右丞相。

相邦的地位,相當於國家的二把手,一把手當然是國君。你這麼搞,肯定能把國君搞廢。國君雖然是一把手,卻幾乎啥也不管;相國雖然是二把手,卻啥都要管。於是,流變下來,就只剩下丞相。

從這個起源,你就能知道丞相的權力一定非常大。貴族老爺,實際就是甩手東家,我只問我家產業的增值結果。但具體是怎麼增值的,就要由丞相具體操作。同時,從秦漢皇帝和秦漢丞相的機構設置,也能發現這個情況,即君權弱而相權重。

放在官僚制下,皇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機關衙門。但這個機關衙門,在最初只有六個辦公室,分別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除了管穿衣吃飯的,就一個尚書跟行政能扯上關係,這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祕書。

皇帝衙門是這樣,那丞相衙門呢?

丞相府內設十三曹,分別是管府吏署用的西曹、管二千石高官升降的東曹、管祭祀農桑的戶曹、管朝堂奏章的奏曹、管民事訴訟的詞曹、管交通郵政的法曹、管漕運輸送的尉曹、管盜賊的賊曹、管罪法的決曹、管兵役的兵曹、管貨幣鹽鐵的金曹、管倉谷儲存的倉曹、管簿錄衆事的黃閣。

這十三曹是個什麼概念?

你就是把皇帝、太尉、御史大夫以及九卿衙門全都甩開,然後只留一個丞相府,它也能把管國家管好。

所以,丞相是妥妥的政府領袖,國家行政,當時還包括司法、立法等一切運作,丞相全都要管。甚至,戰國時候的相國或丞相,還能帶兵出去打仗。那皇帝呢?傳統國家,主權在君。所以,皇帝是國家領袖。但這個國家領袖不是啥也不想管的問題,而是啥也不能管的實際。官僚制已經把皇權限死。皇帝總共六個辦公室,還有五個負責吃飯穿衣,還能幹啥?

2.皇帝一定要向宰相爭權

爲什麼劉邦非要把蕭何投進監獄敲打一番?

蕭何、蕭相國的權力太大,而劉邦、劉皇帝的權力太小。劉邦不這麼敲打一番,自己都不放心。蕭何搞個指鹿爲馬,劉邦馬上變成秦二世。

劉邦臨死之前,呂后榻前問相,劉邦的回答是:蕭何之後是曹參;曹參之後是王陵、陳平;其實周勃也不錯,可以讓他當個太尉。

就當時來說,最合適當丞相的,不僅不是曹參、王陵和陳平,甚至都不是蕭何,而應該是張良。那劉邦爲什麼不用張良?

就丞相這個權力標配,再加上張良的貴族身份和頂級智商,那大漢天下到底姓劉還是姓張,真心不好說。

丞相權力太大,大到劉邦只敢用笨人,而不敢用聰明人。所以,接下來,中國歷史一定會上演皇權和相權之爭。

漢武帝專設內朝,把自己身邊的尚書、侍中以及外戚將軍們全都動員起來,組建了一箇中央全面領導小組,自己親任組長。然後,所有的國家決策都由這個領導小組出,而丞相和九卿衙門則晾在外面負責執行。

內朝搞決策、外朝搞執行。那丞相呢?丞相就是個幹活的。幹不好、捱整,因爲不聽話;幹得好、也捱整,因爲搶風頭。武帝朝的丞相,沒幾個能有好結果。

然後,一直演變到了東漢。這段時間,就很少出現有作爲的丞相。因爲掌實權的是外戚大將軍和侍中們。而這些人以及衍生衙門,清一色出自漢武帝的內朝。

但是,這麼玩,太不規範。

你設個內朝看着外朝,但內朝也可能做大,然後皇帝還會被架空。關鍵是還有那麼多郡守縣令,這些人到底聽誰的?名義上聽丞相的,結果你卻搞了一羣尚書、侍中、大將軍。這算怎麼回事?

時間長了,總要規範。而時間長了,皇帝還會被架空。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逐漸成熟。而三省長官,從來源上說,幾乎全是內朝官、宮廷官。

中書省掌出令,長官稱中書令。而中書,實際就是內廷掌握處理文件的意思。門下省掌複覈,長官稱侍中。而侍中,實際就是宮中侍奉皇帝的意思。尚書省掌執行,長官稱尚書令。而尚書,實際就是皇帝祕書的意思。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是不是進步? 第2張

所以,三省到底是怎麼回事?

丞相權力太大。於是,皇帝爭權。爭權的方式,就是擡高宮中官、架空朝中官。諸葛亮《出師表》中說,“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實際就是在勸說後主劉禪,別搞區別對待,皇宮裏的官與朝廷裏的官都是您的臣子。但皇帝肯定要偏向宮中官。因爲這纔是自己人。

但久而久之,自己人也會變成陌路人。到了唐朝,這些人全都變成了朝中官,然後處理國家大事,而不再管皇帝家事。

但是,相權卻在這個過程中被削弱了。

秦漢的丞相是領袖制,一個丞相領導官僚集團治理國家。而唐朝的宰相是委員會制,一羣宰相領導官僚集團治理國家。但唐朝的一羣宰相也抵不上秦漢的一個丞相。漢文帝的寵臣鄧通不講規矩,丞相申屠嘉一個手令就能把他叫到丞相府。如果不是文帝及時攔着,丞相就能直接處死這個鄧通。而唐朝宰相肯定不會這麼彪悍。

但是,唐朝宰相還是比宋朝宰相的權力大。

雖然沒有獨立的丞相府,卻有位高權重的政事堂。政事堂會議,相當於中書門下兩省的聯席會議,被認爲是大唐的最高權力機構。皇帝的命令,必須在“勅”字後面,加蓋中書、門下兩省的大印。如果不加呢?不加就是違法,“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爲勅”。

如果從權力劃分來說,秦漢丞相不僅管行政,而且管監察。因爲擁有最高監察權的御史大夫,一般是副丞相。唐朝宰相,只管政府,卻管不了監察。因爲三省裏沒有監察的設置。而到了宋朝,宰相權力進一步削弱。

首先是沒法管軍事,同樞密院並稱“兩府”,軍事歸樞密院管。其次是沒法管財政,財政歸了三司,即戶部司、鹽鐵司和度支司。第三沒法管人事,考課院、審官院分走了大部分人事權。第四齣令受限制,必須先用劄子先跟皇帝溝通,然後才能出令。你這一套操作下來,宋朝宰相只能要多慫有多慫。

但是,即便如此,宋朝宰相還能限制君權。南宋寧宗時,已經快亡國了,皇帝下了一道御札,竟讓朝堂羣情激憤,認爲“事不出中書,是爲亂政”。簡單說,就是皇帝的命令必須從中書省下發,宰相們不僅要知道而且要同意,而不從中書省下發,就是嚴重違法,是要把國家搞亂。

3.爲什麼廢除宰相貽害無窮

最近有很多書,都在批評秦制。有認爲秦制是在榨取民間財富,有認爲秦制是在壓制人民自由,有人爲秦制是在維護皇帝獨裁。

但魔鬼都在細節中。

就丞相與宰相的設置來看,你能說秦制完全是在維護皇帝獨裁嗎?既然國家不是皇帝獨裁、不是皇帝一家的,又怎麼說它一定以壓制百姓自由爲己任、必須以抽取民間財富爲目的?

如錢穆所說,“所謂對其本國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有一種對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之所以出現諸多苛刻批評,就是因爲少了這份溫情和敬意。

還有就是套用西方的貴族制、封建制以及地方自治來品評中國歷史。這就不是在實事求是。歐洲的一個國家纔多大,很多都不到中國的一個省。一省之經驗,能套用到整個中國嗎?王安石變法之前,一直在地方做官。他那套變法理論可以說都在地方上經過實踐檢驗。但是,放之整個大宋的王安石變法,其效果又如何?非常糟糕很不理想只能失敗。

那麼,中國就完全沒有皇帝獨裁、皇權專制嗎?放在明清,還是可以這麼說的。而原因就是宰相制度被朱元璋給廢了。

明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惟庸造反,朱元璋不僅幹掉了胡惟庸這個宰相,而且還廢掉了宰相這個制度。所以,明朝沒有宰相。清朝覺得明朝做得漂亮,於是拿過來就開始抄作業,所以清朝也沒宰相。

之前說過,丞相和宰相實際就是政府領袖。不管是領袖制的領袖,還是委員會制的領袖,政府總是有頭的。而如果沒有宰相呢?

三省沒了,那就六部說了算。吏戶禮兵刑工,走上前臺。再加上一個管監察的都察院、一個管奏章的通政司和一個管平反冤獄的大理寺,和六部共同構成九卿,這就是明朝的政府組成。至於軍事,則由五個大都督府負責。然後,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

但朱元璋和朱棣還好說,而其他“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呢?這些皇帝真心難以領導整個官僚體系。於是,這就要給皇帝配一批能幹的祕書,這些祕書就是內閣大學士。即便有得力祕書幫襯,皇帝還是難以有效應付國事。

明制一天三朝,即“早朝”“午朝”和“晚朝”。也就是說,皇帝一天要跟大臣們見三次面、開三次會。除了批不完的奏章,還要一天仨會,而且天天如此,這得需要多大的自制力?

於是,皇帝開始偷懶。但今日事今日畢,今日不畢,明天就接不上。關鍵是要跟大臣見面。人怕見面,因爲見面就要說話,而說話切忌大聲說傻話。別說領導,就是一般員工,該開的會沒開,下一次就不是能不能發言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聽懂大家說啥的問題。於是,越怕開會越不開會,越怕見面越不見面。開會不知說啥、見面還總挨懟。索性,皇帝就不來了,你們內閣看着辦。於是,內閣權力變重。

內閣權力太重,皇帝又不放心。所以,司禮監上場。內閣有票擬權,內閣說這事應該這麼辦,請皇帝同意;太監有批紅權,代表皇帝說這事我同意,你們辦吧。

這麼看,皇帝還是被架空,還是沒法專制獨裁。內閣大學士加司禮監大太監,不就是好另一個委員會制的宰相嗎?

一定要記住:明朝沒有宰相。

在唐朝,宰相委員會政事堂是可以發堂帖的,用堂帖號令四方州郡。明朝,無論是內閣還是司禮監,誰有這個法令的權力?宋朝宰相再慫,也敢跟皇帝叫板,詔令必須從中書省下發,不從這裏下發就是亂政。明朝的內閣大學士都成了皇帝的私人祕書,他們能有這份威嚴嗎?而且,大明政府也沒有一箇中書省。甚至,明朝皇帝都不是擅自發詔令的問題,而是甩開官僚制派太監去收稅。這不是拿聖旨準備亂政,而就是親自上陣直接亂政。

如果皇帝“精力過剩”,那就更可怕。

因爲這時候就一定是皇權專制和皇帝獨裁。崇禎在位十七年,殺了兩個大學士。但大明王朝277年,總共才殺四個,崇禎就佔比二分之一。其任命的十四個兵部尚書中,自己親手殺了五個,革職、聽參、坐牢還有四個。二品以上官員,崇禎殺了二十多個。除了殺人,還有換人,17年中換了17個刑部上書和50多個內閣大學士。

崇禎自盡之前血書於袍,說: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大臣誤崇禎,但你崇禎又殺了多少大臣、坑了多少大臣?

歷朝歷代都殺大臣,但皇帝親自動手殺,而且還殺得這麼多、這麼狠,估計只有明朝。“狡兔死、走狗烹”,皇帝殺功臣。但遍觀歷朝,也就明朝這麼玩。王朝末期,不是皇帝殺大臣,而是皇帝哄着大臣幹活,甚至被大臣反操縱。但明朝仍舊奇葩,末日大明還能殺功臣,而且殺得最兇。

明朝皇帝的懶政,無與倫比。萬曆皇帝竟能28年不上朝。換到別的朝代,能行嗎?皇帝趾高氣揚、大臣伏低做小,這多爽!那明朝皇帝爲啥不上朝?大臣說啥皇帝聽不懂,皇帝說啥都是冒傻氣,然後大臣也不給面子,都能擡着棺材往死裏懟,皇帝還上什麼朝?索性連內閣都不去了,躲在皇宮跟妃子、太監玩,這才爽。

明朝皇帝的勤政,同樣難以企及。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總共八天時間,送到宮裏的奏章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而且,這些奏章並非一事一報,而是兩三件事一起報,所以總計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沒有宰相,那就全得由皇帝批。所以,在明朝當皇帝,而且要把皇帝當好,絕對是份苦差事。

於是,這就是出現兩個極端:要麼政事荒廢,沒人管;要麼勤政到死,啥都管。而無論管得好、管不好,皇帝都要殺大臣。而大臣呢?除了站在道德制高點罵皇帝,就只能等着政治放逐和物理消滅。如果還不行,那就自污清白或本就不清白地做奸臣。

而這些奇葩的全部原因,就是沒了宰相。宰相的作用:

一是抗衡君權,政府領袖的宰相是可以與國家領袖的皇帝,較量一番的,這樣皇帝就沒法獨裁,也很難任性,相當於把權力關進籠子;

二是作爲緩衝,有個中間層,皇帝和官僚制都好辦事,皇帝可以威嚴在上、官僚可以遊刃在下,歷朝歷代的君臣關係就沒有明朝那麼惡劣的,而且一直惡劣;

三是提高效率,宰相就是小人堆裏挑出來的君子,起碼也能明白國家行政,而皇帝怎麼努力卻很難明白,王朝末期的騷操作幾乎全都出自某個昏君而不是某個奸臣;

四是解決危機,自戰國至明清,變法的成功概率越來越低,原因就是宰相無法領導整個官僚制齊心協力,大廈將傾沒有力挽狂瀾,全是抱薪救火,然後大家一起葬身火海。

商鞅變法能成功,王安石變法沒法說成功,張居正改革徹底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宰相的權力越來越小。而到了明朝,乾脆沒有宰相。而延續到了清朝,則更是皇權專制到了極限,大臣連自稱奴才都是殊榮。形成這種糟糕局面,就是因爲沒了宰相。而朱元璋算是始作俑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