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爲什麼對解縉編寫的《永樂大典》不滿意呢?

本文已影響2.4W人 

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安排解縉爲總編輯,負責編寫《永樂大典》。這個解縉是個大才,一年時間就給皇帝交稿了。沒想到朱棣看後覺得解縉有些敷衍之嫌,書籍完全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領導不高興,後果很嚴重。解縉被要求重新編纂《永樂大典》,朱棣嚴厲批評並強調一定認真對待。不僅如此,這次還派來更多的文人大才來幫兵助陣,要命的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姚廣孝也參與進來,有了這個大監軍,解縉壓力倍增,和姚廣孝一道,加足馬力,專心致志編纂《永樂大典》。

明成祖朱棣

朱棣爲什麼對解縉編寫的《永樂大典》不滿意呢?

又經歷了四年時間,全書終於完成,解縉也終於擦了一把汗。就看領導這個滿意不滿意了,果然,朱棣看後大加讚賞,認爲這部典籍非常完備,自己這份政績可以光宗耀祖,遺傳後世了,更欽賜書名《永樂大典》。此前的名字叫《文獻大成》。

由此可知,《永樂大典》出爐,經歷了前後兩次編纂。我們來看看對比下兩次的編輯隊伍,第一次編纂由解縉、胡廣、胡儼、楊士奇等人負責,共召集了147人,用時約一年。第二次編纂,朱棣叫來了姚廣孝、鄭賜等人加入原隊伍,而且這次採選的書籍幾乎集齊了全國所有的書目,參與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看這參考書目的規模和人力規模,可見朱棣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終於又用了四年,這部巨集才得以交工。

朱棣對《永樂大典》的重視,從選人方面也可見一斑。無論是解縉還是姚廣孝,包括楊士奇、鄭賜等人,都是文人中的拔尖型選手。我們先看解縉,最開始知道他,還是從相聲大師劉寶瑞的單口相聲《解學士》裏開始的。

解縉從小就聰明好學,讀書寫字做對子,樣樣出色,被稱爲“小神童”。長大後中了進士,進入官場,在朱棣一朝直文淵閣,參與機務,並最終安排編纂《永樂大典》。不過解縉這麼厲害的角色,結局也有點慘,。因爲他有才能,又喜歡直言不諱,得罪了不少人,在讒言和陷害中解縉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

朱棣爲什麼對解縉編寫的《永樂大典》不滿意呢? 第2張

僧人姚廣孝 右

可見讀書多有才華,終會遭人嫉妒。不過,自己不知道檢點,口無遮攔,不能參透世事人心,難免墮入小人的陷阱,最終坑害了自己。古人的經驗教訓,今人同樣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啊。

再看另一位厲害人物,姚廣孝。

說到姚廣孝,對朱棣可是太重要了!作爲當時身爲燕王的朱棣來說,這個精通三教的僧人,是個非常得力的謀士,其地位和作用,讓人想到諸葛亮之於劉備、劉伯溫之於朱元璋。姚廣孝幾家大事包括謀劃“靖難之役”、編纂《永樂大典》、主持遷都、規劃北京城,還有復興佛教等。

鑑於姚廣孝的才能和功勞,朱棣對他十分敬愛,封爲太子少師。公元1418年,84歲的姚廣孝病逝,朱棣十分痛惜,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這種待遇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據說嘉靖皇帝非常喜歡《永樂大典》,時常翻看,成爲枕邊讀物,可謂愛不釋手。後來,名人重新抄錄,召選了書寫、繪畫生員共109人,歷時六年時間。嘉靖皇帝都沒有等到錄完就駕崩了,據說《永樂大典》副本並沒有抄錄完,而原稿也隨嘉靖皇帝陪葬於永陵。陪葬的說法只是其一,對於《永樂大典》原稿下落,還有說法是在南京文淵閣大火中燒燬。

無論怎樣,原稿如今不知所蹤,不見天日。而嘉靖副本也散落四方,這部3億7千萬言的鴻篇鉅製,經歷了戰火的硝煙和人禍的踐踏,如今僅存的只有百分之幾。建國後,涉及多個國家和私人收藏者,將部分卷宗獻給國家,成爲如今大衆面前的不朽經典。

去年,《永樂大典》又傳來新消息。2020年7月7日,兩冊《永樂大典》在法國巴黎成功拍賣,竟然拍出了驚人的812萬歐元的天價,約合人民幣6500萬元。實際上,當時拍賣行的起始價只有5000歐元,與最終的成交價812萬歐元相比,溢價了超過1200倍。可見,連拍賣行都沒有意識到這部典籍的真實價值啊。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瑰寶。比如文字、書畫、各類文玩,但是很多都下場悲慘。遭遇天災也就罷了,而在人禍面前,顯得尤其讓人痛心。相比於古董文物被毀,那些散失各處的國家或許是幸運的,是不幸中的萬幸。

無論留在哪裏,畢竟留在世上。到了哪裏都是中國文化的承載,都是我們國家的驕傲。那些拿走我們寶物的國家,即使護在自己家裏,那也是空感慨中國的文化,守財奴一樣據爲己有,暴露了自己的貪婪和心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