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三代建立起來的晉朝,爲何僅存在了幾十年呢?

本文已影響2.86K人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三國末期曹魏的大將軍、太尉、太傅司馬懿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都是權傾一時的權臣。司馬炎於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新政權,建國號爲晉。爲何司馬家三代換來的江山,短短几十年就煙消雲散?

司馬家三代建立起來的晉朝,爲何僅存在了幾十年呢?

曹魏後期,政治日益腐敗,階級矛盾越來越尖銳。與此同時,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以曹爽爲首和以司馬懿爲首的兩個集團的對立和鬥爭。公元249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陽城南拜謁魏明帝陵,司馬懿乘機在洛陽發動政變,奪取了朝中大權。公元251年,司馬懿病死,子司馬師繼續掌權。254年,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爲帝。次年,司馬師死,弟司馬昭當政。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於是率數百僕從向司馬昭進攻,結果被殺。司馬昭另立曹奐爲帝,政權完全爲司馬氏所控制。

司馬崛起

公元263年,司馬昭向發動滅蜀漢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進攻漢中。蜀漢則以姜維爲首組成抵抗軍,據劍閣天險與魏軍相持。鄧艾遂率精兵偷渡陰平攻佔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不戰出降,姜維聞訊後帶部投降鍾會,後兵變不成,自刎而死,蜀漢滅亡。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爲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

晉朝本身承接了東漢晚期至曹魏期間的割據局面,地方上世族影響力遠超帝王。如司馬氏本身就是世族權臣,控制曹魏朝廷,最後篡魏自立。所以司馬炎在篡魏得手後,爲免其他世族、權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員爲王,在地方上作爲維護皇室的力量。同時又頒佈“佔田令”,限制世族擁有田地的面積和數量。

統一天下

馬炎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羊祜坐鎮荊州後,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石城相距最近,晉軍採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由於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餉。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一步步趨向晉軍。

司馬炎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公元279年,晉軍開始發動滅吳之戰。,20萬晉軍直撲東吳,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個鋒利無比的、長十餘丈的鐵錐,在江面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面。晉軍先用大竹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根數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鏈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

晉軍進攻東吳時,爲了吸引守衛建業的吳軍兵力,安東將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佔了建業。孫皓出降,孫吳滅亡。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併入晉國版圖。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三國割據,以公元280年司馬炎滅吳統一後徹底結束,然而,僅僅在36年後,西晉便走向滅亡,中國進入了長達300多年的紛爭局面。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西晉,沒有比這個“亂”字更貼切的了。西晉從266年建立開始,歷四帝,國祚51年,司馬炎在位就25年,剩下的26年,前十年還算安穩,後十六年裏發生的“八王之亂”卻直接讓西晉走到了盡頭。爲什麼西晉政權會如此混亂?這事還得從曹魏時期說起。

西晉政權的建立是“三代而成”,從司馬懿奪權開始,其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他死後進一步掌握了曹魏政權,並且將曹魏的政治軍事團隊拉到了司馬家族這一邊,司馬昭病逝後,司馬炎可以說基本沒費什麼勁就順位登基了,整件事看起來非常順利,但司馬炎所要面對的問題卻非常大。

一方面是整個國家的分割局面,北部鮮卑作亂,南方與孫吳戰事不斷。另一方面,他所要面對的整個政治軍事系統都是父輩留下來的,自己本身並沒有什麼真正親近的人。所以,他要一邊籌劃軍事行動,一邊培養自己的勢力,來牽制那些他無法控制的大臣。

司馬炎是一個難得的仁義明君,統一大業完成後,他不像劉邦那樣手腕狠辣,兔死狗烹,反而對功臣大加封賞。同時爲了鞏固皇室的勢力,又大肆封賞同族爲王,並掌兵權。所以西晉的宗室王和勳臣雖然在量上都很龐大,但也能相互制衡。可惜,司馬炎在晚年時卻親自打破了這種平衡。

當時的太子司馬衷,也就是後來“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在能力上有很大的缺陷,而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聰慧賢德,朝廷內外要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很高,司馬炎害怕死後皇權旁落,開始打擊宗親王並重用外戚楊氏,這一行爲自然引起了宗親王與地方勳臣的不滿。

司馬炎駕崩後,司馬衷順利繼位,都知道他能力不行,但是他有個非常聰明卻又兇悍的皇后,是開國功臣賈充的女兒賈南風。因司馬衷懦弱無能,於是賈南風勾結宗親王除掉了當時掌權的外戚楊氏,親自幹政。賈后掌權後愈發殘暴,藉手廢大臣、殺親王,後來還逼害了被寄予厚望的太子。賈后因妒忌之心對朝政的禍亂,成爲了本來就有謀逆之心的宗親王反叛的理由,西晉就此爆發了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

這一場宗室之鬥不僅是皇室本身的內耗,更使得整個國家的國力大幅衰退。在破壞經濟、增加矛盾的同時,戰爭也消耗掉了整個中原地區包括中央軍的軍力,給北方部落進攻中原提供了機會。甚至有些宗親王爲了增加戰力,主動聯合北方部落軍隊參與其中,給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八王之亂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勝利告終,司馬衷被毒死,豫章王司馬熾繼位,爲晉懷帝。

此時的西晉政權仍然內鬥不斷,而且長期的戰爭不僅使國家處於空虛的狀態,積壓已久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同時爆發。北方匈奴劉淵看準時機,建國稱帝,國號漢,揮軍南下,欲取中原。

公元311年,匈奴第三次圍攻洛陽,晉軍諸將卻消極應戰,晉懷帝被俘。公元313年晉懷帝遇害,晉愍帝司馬鄴繼位。此時西晉的皇室、世族均已遷到江南,西晉中原政權已經失去了對抗匈奴的實力。公元316年,匈奴大軍圍困長安,晉愍帝出降,至此,西晉滅亡。

西晉之所以滅亡,與初期的一些政策有很大的關係。但最主要的,還是人心不向、內亂不止,自我本身損耗,給外敵提供了機會。都說“人多力量大”,但前提是勁往一塊使。各懷異心,自我相殘,最終只會使基業迅速垮塌。

司馬家三代建立起來的晉朝,爲何僅存在了幾十年呢? 第2張

司馬家打破了三家割據的局面,又一次完成了大統一。可是西晉王朝卻沒有漢朝那樣的國祚,是什麼原因讓西晉如此迅速的垮臺了呢?

首先是門閥士族壟斷朝政,腐朽無能。大家都知道西晉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此制度沿襲於曹魏,當初爲了獲得士族的支持,曹丕改革了漢朝的“察舉制”,從而創建了九品中正制。此選官制度創建之初是有可取之處,確實選拔出來不少人才,但士族們很快找到了此制度的缺陷,他們不用多少努力,就能輕鬆獲得國家的高位。

此外,司馬家創業也十分不光彩。於是司馬家最大限度的滿足支持自己政權的勢力,譬如司馬昭去世前曾重啓“五等封侯制度”,後來司馬師篡位時,獲得實惠的士族們也就鴉雀無聲,甚至曹魏的功臣後代也沒有站出來反對。然而事物具有兩面性,獲利的門閥士族們憑藉着新朝的優容,迅速腐化,上層鬥富不斷,下層苦不堪言。

其次是政策失誤。曹魏之所以被司馬家輕鬆的拿下,非常大程度是曹家宗族勢力太單薄。鑑於此教訓,司馬炎決定大肆分封諸王,且諸王掌握着實力不小的兵力,但諸王不能就國。如果此項政策不算太大失誤的話,讓宗王掌握重鎮大軍絕對是一大政治敗筆。司馬炎活着的時候,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還不敢怎麼動。後來,這些藩王看到朝廷出現可乘之機,紛紛起兵造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當然,西晉的精銳軍事力量就是在此過程被消滅的。等到匈奴劉淵起兵時,朝廷已無力應對。

再者是立嗣問題。立嗣是中國曆代皇帝最頭痛的事之一。儘管周朝創建了“嫡長子繼承”的制度,但實際上操作起來會遇到各種麻煩問題。同樣,司馬炎也遇到麻煩。晉朝建立的第三年,司馬炎就昭告天下立嫡長子司馬衷爲太子。可是司馬炎突然發現太子能力太弱,與“白癡”無疑。儘管司馬炎動過更換太子的念頭,但面對強大士族也只能作罷。等到司馬衷繼位後,先是外戚掌權,接着是諸王叛亂,大好的西晉江山就此被搞得四分五裂。

最後是外族的崛起。自東漢動亂至西晉統一全國,那時的中國不停的打仗。連年征戰,加上豪族強佔民力,西晉王朝控制的人口只有漢末的10%。同時期,西晉周邊分佈衆多外族,他們佔據重要地理位置,不間斷的發生叛亂。當時有個叫江統的大臣曾上了一篇《徙戎論》,此文指出當時形勢的嚴峻,但司馬炎沒有聽取。“八王之亂”時都能看到外族貴族的身影,後來他們乾脆趁勢滅了西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