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哪三大歷史遺留問題?以至於嘉慶都挽救不了

本文已影響2.37K人 

嘉慶在清代歷史上算不上是一個有爲之君,他的治國理政能力是無法與乾隆相比的。不幸的是,在大清最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人物力挽狂瀾的時候,偏偏出了這樣一個平庸的守成之君。不過,責任也不能全推給嘉慶,至少在他親政以後,有下面三個問題是乾隆的歷史遺留。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是吏治腐敗。乾隆晚年陶醉於盛世景象之中,志滿意驕,自以爲是,對一些切責實弊,指陳自己過失的意見十分反感。各級官員爲了迎合他的虛驕之心,刻意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

乾隆有哪三大歷史遺留問題?以至於嘉慶都挽救不了

尤其是晚年重用和珅致使官場吏治陷入腐敗的泥潭不能自拔,上至朝廷,下至地方,貪贓枉法的風氣十分盛行。官吏隊伍中很少有人將國計民生放在心上,處理政務多是因循苟且,不思進取,效率極低。而在營私舞弊、搜刮錢財方面,卻是人人踊躍,高明而又圓滑,貪污事件層出不窮。

乾隆爲此曾誅戮了一大批貪官污吏,其中包括不少皇親國戚和督撫大員,但除此之外他並沒有採取多少徹底的措施。乾隆懲治的貪官都屬於爲惡極大、罪行無法掩飾者,其他相互包庇、逃脫法網的人佔了一大部分。

二是土地兼併嚴重。土地兼併始於康熙中葉,到了乾隆中期,土地集中的現象已經極爲嚴重。當時的狀況是:佔有土地的人還不到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二,其餘的人,不是淪爲佃戶,就是變成乞丐或流民。官僚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就拿和珅來說,他佔有田地8000頃,甚至連他的奴僕劉全佔田也達600多頃。

失去土地的貧苦百姓在水深火熱中掙扎,朝不保夕。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的一個夜晚,北京城就有8000多乞丐凍死在街頭,其慘象觸目驚心。與此同時,統治階級的生活與貧苦百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乾隆皇帝喜歡炫耀,他先後六次南巡,再加上連年用兵,耗資無數,勞民傷財。在皇家婚喪壽慶的儀式和衆多的園林工程中,乾隆也是大肆鋪設陳,盡情揮霍。清初的社會風俗崇尚儉樸,官僚地主們的穿着多用土布、黃麻製成,冬天穿着皮衣的人也不多見。到了乾隆末期,社會風俗變化極大。官僚地主階層無不沉浸在奢華的氛圍中。統治階級的紙醉金迷和貧苦百姓的備受煎熬,預示着社會的衰敗和動盪。

三是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髮生。在官僚地主的壓迫和剝削下,社會矛盾激化了,下層民衆反抗鬥爭接連不斷。乾隆中葉以後,先後爆發了山東王倫起義、甘肅少數民族起義、臺灣林爽文起義、湘黔苗民起義等規模較大的武裝鬥爭。下層人民各種形式的反抗鬥爭如澎湃洶涌的波濤,強烈衝擊着王朝的統治,使它日益走向衰朽。

乾隆有哪三大歷史遺留問題?以至於嘉慶都挽救不了 第2張

上述情況表明,擺在嘉慶面前的形勢是嚴峻的。乾隆的去世給當時的政局帶來了一場轉機,爲了扭轉衰敗的政局,嘉慶以剷除和珅打響了親政的第一炮。不過,懲辦和珅的同時,嘉慶並未在全國掀起一場較爲徹底的反貪運動,和珅遍佈各省的黨羽也並未遭到清算。或許嘉慶是擔心動作過大會影響朝局的穩定,但此舉也證明了他的魄力不足。

此後,嘉慶帝也推出了一些新政,史稱“鹹與維新”,但整體來看,效果並不好,最終也是不了了之。加上持續數年的白蓮教起義,讓本已脆弱的大清元氣大傷,儘管最終是撲滅了,但衰敗之勢已無可挽回。

嘉慶帝本意是想做一個好皇帝,他個人的確實也較爲低調儉樸,但面對時局的艱危,他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泡影,以致於後人對嘉慶帝的態度平平淡淡。從這一點來看,嘉慶帝無疑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