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建立吳國後,性情大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本文已影響2.05W人 

說到孫權,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是一個不僅後世人羨慕,當時連曹操都羨慕的人才,儘管自己有曹植這樣才華橫溢的兒子,還是要感嘆一句,生兒子就應該像孫權這樣才行,可見孫權的才能的確超乎尋常。不過,孫權死後,距離吳國滅亡,中間又隔了好幾代君主,爲什麼有人認爲,孫權還需要爲吳國的滅亡負責呢?

三國時期,吳國與魏國、蜀國鼎足而立,開國君主孫權也由此成爲三巨頭之一。但是吳國也只傳承了幾十年就滅亡了,那麼,作爲開國君主的孫權是否應該對吳國滅亡負責呢?

孫權,字仲謀,三國中吳國的開國君主。孫權其人外貌不凡,吳夫人懷孫權時曾夢見太陽入懷,孫堅斷言是富貴的象徵。可惜孫權父兄早亡,年僅18歲的他就從兄長孫策手上接過了江東的大權。孫權早期善於用人,有勇有謀,又善納諫言。以18歲的身軀接過江東的重擔,非但沒有給父兄丟臉,反而青出於藍。在孫權當政期間,東吳民生恢復,孫家與東吳世家的關係也有所緩和,世家子弟紛紛投入孫權麾下,爲東吳的發展建言獻策,一時間,東吳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孫權建立吳國後,性情大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之後,孫權放下父仇與荊州聯手,在赤壁大敗曹操,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周瑜、魯肅、呂蒙先後亡故的情況下,孫權有提拔與兄長孫策有極深矛盾的陸遜爲東吳的繼任大都督,使東吳在夷陵大敗劉備,杜絕了東吳一場戰禍。由此可見,孫權在早期是難得的雄主,識人善用人,軍政能力都不錯。在他的經營下,江東本土幾乎沒有遭受戰火,成爲三國時期難得的一片“淨土”。連曹操都不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可是,孫權建立吳國後,性情大變,開始變得多疑、暴躁、昏庸、猜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孫權晚年昏庸無道,大肆戕害大臣。

最典型的就是對張昭和陸遜的態度上。張昭是孫策留給孫權的輔政大臣,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說法。孫權親政之初,也是張昭的全力輔佐才使少年孫權在執政過程中沒有出現大的紕漏,之後,張昭一直牢牢佔據江東文臣首輔的位置,不管軍隊的大都督是周瑜還是魯肅,張昭的地位始終沒變,孫權也極爲倚重這位大臣。

但是晚年孫權卻變得暴躁、小肚雞腸。有一次張昭因爲孫權不聽他的勸告,非要派使者去遼東結好公孫淵,張昭一氣之下稱病不再上朝。孫權也賭氣派人用泥土砌成一堵牆堵在張昭的家門口,張昭更絕,在裏面也砌了一堵牆。最後還是孫權親自道歉才使這件事情了結。對待張昭算好的了,武將之首的陸遜可就沒這麼好的結局了。

陸遜是孫權一手提拔的,爲吳國的第四任大都督,掌握軍隊大權。孫權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覆無常,陸遜上書直言自己的看法,卻被孫權誤以爲干涉自己的家事,直接將陸遜以牽涉黨爭問罪,導致陸遜憂傷過度,含恨而終。孫權晚年的昏庸直接導致了吳國官場的混亂,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清洗換牌。這與後來的主弱臣強有直接關係。

孫權建立吳國後,性情大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2張

2.我們上面說到了孫權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覆無常。

由於孫權活得夠久,他所立的太子孫登都因病去世了,孫權依然健在。孫登去世後,孫權就陷入了反覆立太子的舉動中。繼承人久久不能確定,東吳臣子紛紛站隊,孫權的反覆無常在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太子之爭導致了吳國朝政的混亂,多年的內訌使吳國的國力遭到了極大的損害,在太子之爭中,許多大臣都以各種罪名被問罪,大批的忠臣良將被誣陷,導致了吳國的棟樑紛紛折斷,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自此,吳國的國力衰退,陷入了長期的動盪之中。

3.孫權晚年不僅反覆無常、昏庸暴躁,而且好大喜功、驕奢淫逸。

他的貪圖享樂不在任何一位昏君之下,而且孫權極好神仙術,爲了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斷派人前往海外尋找神仙。造成了吳國國力被白白消耗,賦稅沉重,民不聊生。最爲荒唐的是,孫權晚年愛上了殘酷的刑罰,並以處罰他人爲樂,陸遜等大臣上書建議減輕賦稅、放款刑罰,孫權卻爲酷刑辯解,賦稅反而越徵越高,這與早期愛民如子、體恤臣民的東吳雄主有天壤之別。

孫權建立吳國後,性情大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3張

以上都是孫權晚年所犯的錯誤,吳國的滅亡,孫權肯定要負相當一部分責任,但不應全部推到他身上,畢竟吳國不是在孫權手上滅亡的。吳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歷史潮流的推動,天下歷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漢末軍閥割據以來,中華大地分裂已有近百年之久,統一的歷史趨勢不可阻擋,蜀國不行,吳國同樣也不行。而且吳國的地理位置善於防守,但不利於進取,根本沒有爭霸天下的可能,被滅亡也是情理之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