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是死因是什麼?他是因爲《虞美人》而被毒殺的嗎?

本文已影響1.23W人 

李煜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李煜作爲詞人,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作爲皇帝,卻是非常失敗的。一直以來,人們認爲李煜的死,都是起源於他寫下的那首《虞美人》惹怒了趙光義,而作爲階下囚的李煜,他的一切可以說都不屬於自己,甚至連皇后也一樣。李煜生前作爲亡國之君,他的人生也是一個悲劇了,但是他的死因難道真的就是一首《虞美人》嗎?歷史上真實的李煜到底是怎麼死的,他是被趙光義毒殺的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李煜是死因是什麼?他是因爲《虞美人》而被毒殺的嗎?

1、回首恨依依

李煜死了,可他的詞還活着,而且活得風光

都說《虞美人》是李煜生命的絕筆,那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成了後人抒發怨愁的名言。

作爲南唐的最後一任皇帝,李煜也許是最不合格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獲得"千古詞帝"的稱譽和殊榮。

公元975年,大宋太祖皇帝開寶八年,這一年對於李煜來說,真正就是"回首恨依依"的一年。據說,在大宋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酷愛詞作的李煜在惆悵和低迷中對於國破家亡已不僅僅只存在預感,他知道,亡國的厄運馬上就會變爲現實。於是他在重圍之中寫下了一首《臨江仙》:

櫻花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歸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門巷寂寥人散後,望殘菸草低迷。爐香閒嫋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後來蔡京的兒子蔡絛在他的《西清詩話》中記載:"南唐後主在圍城中作臨江仙詞,未就而城破。"可以想象,在周圍充滿了吶喊和殺氣的情形之下,李煜仍沒有忘了作詞,其對詩詞的鐘愛實非常人所能及。可惜這首詞還沒有寫完,城就被宋軍攻破。

這首詞是何時完成的我們不得而知,想必是在宋軍將要拘捕李煜的時候,他大喝一聲:"別忙,等我把這首詞作完!"這事很可能被奉旨前去勞軍的趙廷美聽說了。趙廷美是後來宋太宗的弟弟,平時也喜歡寫詩作文。在關押戰俘的地方,他結識了李煜,由於詩文的聯繫,二人談得非常投緣。若不是世事變故,他們或許會也成爲一對很好的文朋詩友。

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太祖並沒有殺他,反而授他以右千牛衛上將軍之職,並封違命侯。

宋朝對於李煜看來是不薄的。據《宋史·卷二百三十七》記載,宋太祖死後,太宗即位,去掉違命侯的封號,特地進爵爲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二年,李煜向太宗皇帝抱怨生活清貧,太宗馬上下詔給他增加了月俸,同時還賜錢三百萬。並允許他可以隨時隨地來崇文院遍閱皇家藏書。

一個敗亡的君主能得到如此待遇,對李煜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呢?《宋史》又記:"(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廢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李煜死了,宋太宗竟爲他輟朝三日。這種禮遇,比起那些死後追封的名號更顯得莊嚴而厚重。但是這裏並沒有寫他死於毒酒。

李煜是死因是什麼?他是因爲《虞美人》而被毒殺的嗎? 第2張

2、秋風庭院蘚侵階。一行珠簾閒不卷,終日誰來?

現在普遍的認知是,李煜是趙光義用毒酒鴆殺於七月初七他的生日那一天,他的死是因爲他寫了那首題爲《虞美人》的詞,而詞中有“一江春水向東流”句。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關於李煜的結局,宋人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說:"壬辰,贈太師、吳王李煜卒,上爲輟朝三日。"清代的畢沅在《續資治通鑑》也說:"壬辰,隴西郡公李煜薨,輟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這兩種說法都與《宋史》相同。明代柯維騏的《宋史新編》等史籍的記載也都未明說李煜被毒死之事,更沒有說李煜死於七月初七他的四十二歲這一天。

但是宋人王銍的《默記》卻對李煜被毒死於七月初七的事情有較爲詳細的記載,其中更載明瞭南唐後主李煜死於一種叫牽機藥的毒藥。

據《默記》載,李煜入宋後,宋太宗曾派徐鉉拜見李煜。徐鉉本是南唐舊臣,趙匡胤令大將曹彬伐南唐時,李煜曾兩次命徐鉉爲使與宋朝謀求和平。南唐亡後,徐鉉隨李煜入宋,被宋太祖命爲率更令,後官至散騎常侍。

與《宋史》記載不同的是,《默記》中的李煜降宋後好像失去了自由,甚至連往來送迎的自由都沒有了,李煜在汴京的居所門口"但一老卒守門"。那老卒的職任就是負責監視李煜的行爲,讓他不得隨意和外界人接觸。

所以徐鉉自降宋以後一直也沒有見到過李煜。宋太宗有一次問徐鉉:"你可曾見過李煜?"徐鉉回答說:"臣怎麼會私自見他?"太宗說:"你現在可以去,只要說是朕讓你去見他就可以了。"

被軟禁起來的李煜是孤獨的,雖然此時沒有人與他詩詞唱和,也沒有人陪他飲酒對弈。寂寞的時光總是難熬,總是不斷有往事縈繞心頭,卻也總能催生出詩人的靈感,於是就有了一首悲壯淒涼的《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行珠簾閒不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鬥氣蒿萊。晚涼天淨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門可羅雀","門前冷落車馬稀"都比不上此情此景的悲涼。"終日誰來?"李煜這是在問自己嗎?這一問,盡顯他心中的悲哀。

終於還是有人來了,而且來人是他的舊臣。

3、世界上最難治的怪病就是“後悔”

徐鉉在宋太宗的授意下,騎馬"遂徑往其居"(《默記》)。這一個"徑"字,似乎飽含着迫切,是否也飽含着往日的君主之情?

與外界隔絕已久的李煜聽到徐鉉到來,大喜過望,竟有些失態,戴着紗帽穿着道服就迎了出來。跑下臺階,不等徐鉉見禮就拉着他的手一起上階。正衙裏只有一把椅子,還有一把舊椅子讓那個老卒"取舊椅子相對"了,那分明就是監視啊。

這裏雖然已經沒有了南唐宮廷裏的禮儀,但徐鉉還是堅持垂手侍立。李煜把唯一的一把椅子讓給徐鉉,說:"今天哪裏還有什麼禮儀?你遠道而來,還是你坐吧。"徐鉉這才把椅子移偏了一些坐下。

四目相對,似有很多話,卻又無從說起,那一刻的複雜情感瞬間爆發爲"相持大哭",繼而便是沉默,相顧無言。忽然,李煜在沉默中發出一聲長嘆:"我真的後悔當時錯殺了潘佑和李平啊!"話外之音就是,若不如此我們還會有機會的。

潘佑和李平都是李煜南唐時的舊屬。當時徐鉉、張洎排斥李平,說李平妖言惑衆,煽動潘佑犯上,李煜將二人問罪,潘佑在家中自殺,李平則自縊於獄中。李煜在此時感嘆後悔,是不是也有責怪徐鉉的意思呢?

其實,被李煜錯殺的還有還有南唐大將林仁肇。據《十國春秋·卷二十四·南唐十·列傳》所記,宋朝攻打南唐,雖然在兵力和氣勢上佔據優勢,但是對南唐大將林仁肇十分忌憚。林仁肇曾在宋朝征伐蜀國時向李煜進諫,想利用宋朝連年用兵,戰線綿長,軍隊經過久戰睏乏,而淮南那邊防守鬆懈的時機奪取淮南,收復失地。

爲了打消李煜的顧慮,林仁肇連退路都給他想好了。他說:"陛下可以對外宣稱臣起兵反叛,那麼臣若成功,淮南歸國家所有,臣若兵敗,陛下便滅我滿門,以此表示陛下並不知情。"林仁肇的計劃雖然有些冒險,但是切實可行。不知爲什麼並沒有被李煜採納。

宋軍爲了剷除林仁肇這個最爲忌憚的對手,打探到南唐大臣皇甫繼勳、朱令贇等人與林仁肇關係不和,便收買他們在李煜面前進讒言,說他向宋朝求援,要在江西自立。

同時,宋太祖的一招"反間計"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他派人賄賂林仁肇的的隨從,得到了一幅他的畫像,懸掛在別室中。利用李煜的弟弟鄭王李從善到汴京朝貢的機會,帶他觀看林仁肇的畫像,告訴他林仁肇將前來投降,先用這幅畫像表示誠意。又指着旁邊空着的一處宅院,說是準備賜給林仁肇作爲林府的。

李從善回來後把自己的見聞回報給李煜。李煜哪裏知道這是反間計,信以爲真,暗中命人用毒酒殺害了林仁肇。等到宋軍無所忌憚地攻打南唐,李煜手已無人可用的時候,他才後悔錯殺了林仁肇。但是後悔也晚了,歷史和下棋一樣,一步走錯的結果不僅是全盤皆輸,有時更會讓人萬劫不復!

李煜是死因是什麼?他是因爲《虞美人》而被毒殺的嗎? 第3張

4、李煜之死的幾點疑問

如今李煜在徐鉉面前大呼後悔,一語既出,徐鉉大驚。他隱約預料到,這話必將爲李煜帶來麻煩甚至殺身之禍。

爲什麼這樣說呢?有人說,二人的談話內容徐鉉不告訴宋太宗不就沒有事了嗎?我們當然不希望徐鉉把事情說出去,但這是不可能的。並不是說徐鉉無情,他也是情非得已,因爲,即使他不說,旁邊還有一個老卒,那可是宋太宗安在李煜這裏的眼睛和耳朵啊!兩害相權取其輕吧,此事若是從別人口裏說出,未必不會添油加醋,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親口告訴宋太宗的好,起碼可以保全一個。

所以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不能責怪徐鉉。一個亡國之臣,有些事情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結果是怎樣的呢?"鉉既去,乃有旨再對,詢後主何言。鉉不敢隱……遂有秦王賜牽機藥之事。"(《默記》)。也就是說同,徐鉉回去之後,把他和李煜會面的經過,包括說了什麼話如實彙報給了太宗皇帝。想來宋太宗在聽了之後是非常生氣的,又提及了“牽機藥”,所以後世就有了李煜死於“牽機藥”的說法。

宋太宗對李煜起了殺心,但不可能馬上行動,他需要時機,而這個時機說到也到了。

公元978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七夕節,也是李煜的四十二歲生日。他在住所裏聚會後妃,設酒慶生,並讓南唐故妓詠唱他的《虞美人》一詞,詞中充滿了追懷往事、思念故國之情。此事也很快就傳到了宋太宗的耳朵裏。宋太宗聽到後非常憤怒,加上他後悔錯殺大臣的言語罪過,決定對李煜痛下殺手。

他命人把牽機藥放在酒裏,利用弟弟趙廷美和李煜很投緣的關係,讓他把毒酒送去給李煜祝壽,並且特意囑咐他把酒送過去之後不要逗留。趙廷美並不知道內情,高高興興地去了。李煜接過酒來,當時應該是說了很多謝恩之類的話的,也少不了留趙廷美喝上幾杯,但是被趙廷美推辭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李煜喝下了毒酒,全身蜷曲成一團而死。此事又被《默記》默默地記下了: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

這便是《默記》裏所記載的南唐後主李煜的死因,也是唯一確認李煜死因和死法的記載。因爲事出於“七夕”,後人就認定李煜就是死於這一天。而事實未必就是這樣的,因爲這裏也並沒有確定李煜就是死於七夕,只是說“並坐之,遂被禍雲”。”並坐“的意思就是把這次歌妓詠唱《虞美人》和他後悔錯殺大臣的話一起問罪,就是由這兩件事情才導致了他的殺身之禍。

《默記》裏的記載與《宋史》裏宋太宗對李煜"寬宥"的做法截然不同,因此我懷疑此中記載的真實性。我認爲,從《宋史》裏宋太祖和宋太宗對李煜的懷柔態度上看,趙光義不會這麼小心眼,因爲一句話或是一首詞就把李煜殺掉,否則,他爲何在李煜死後竟然"輟朝三日",他是在做給別人看嗎?我想沒有這個必要。

另外,李煜也不應該死於七月初七日七夕節。《宋史·本紀·卷四》裏記載了當年七月乙酉日至八月癸丑日所發生的事情:

秋七月乙酉,大雨震電,西窯務藁聚焚。壬辰,右千牛衛上將軍李煜卒,追封吳王。戊戌,金鄉縣民李光襲十世同居,詔旌其門。庚戌, 改明德門爲丹鳳門。壬子,中書令史李知古坐受賕擅改刑部所定法,杖殺之。八月癸丑,幸南造船務,遂幸玉津園宴射。

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李煜死的那天是秋七月壬辰日。按干支紀日法,七月"壬子"日和八月"癸丑"日兩天是相連的,也就是說壬子日是七月三十,而癸丑日則是八月初一。如此往上推算,壬辰日應該是七月初十纔對。結果顯示,李煜死於七月初十,並不是七月初七。

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也不是七月初七他生日那天所作,因爲那一天是不會有皓月當空的。李煜降宋後的大部分詞作都是借景抒發愁怨,由景而情,由情而怨。對月傷懷是古代詩人常用的意境,因此他不可能在這一天寫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詞句。

這首詞應該寫於春天的月圓之夜,由"春花"開始,至"春水"結束,中間還有一個經常被用於指代春風的"東風"二字。至於開頭的"秋月"則產生於"春花"的聯想,二者合起來實際上說的就是"春秋",用以指代他亡國後在汴京生活的幾年歲月。

在他生日那天讓歌妓詠唱他以前寫下的《虞美人》,我想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吧。

而李煜最終則可能是死於自殺,時間是他生日後的第三天,大宋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初十日。

第一,亡國的屈辱和恨一直是他心中難以消除的永遠的痛;

第二,國家亡了,他心愛的女人小周後,那個曾經"剗(chǎn)祙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和他幽會的女人,此時已被趙光義霸佔,並被封爲"鄭國夫人"。古語說"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不共戴天,可是李煜報不了仇,也雪不了恨,他心中所承載的是錐心之痛,這樣煎熬下去,生不如死;

第三,他自知和徐鉉會面時所說的話會給他帶來生命的危險,這是一個死亡的推手!

李煜是死因是什麼?他是因爲《虞美人》而被毒殺的嗎? 第4張

5、結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江山無限,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時令雖已春意闌珊,窗外的潺潺細雨卻太惹人愁思。縱有羅衾,也難以阻擋這春夜微寒。這寒是來自於心底,讓人冷得透徹而清醒。一個“客”字,寫出了此身所處之地並非自己的家國,而這種感覺只有在夢中才暫時被忘掉。在這種尷尬境地中只有強顏歡笑,只有虛僞的一晌之歡。

往昔常憑欄,南唐盛景,江山無限。如今再憑欄,江山仍無限,只是家國已遠亦已變,夢裏幾度回南唐,醒時卻不見。罷罷罷,讓這惱人的愁怨隨殘紅飄落,隨春水流去吧,何論在天上,還是在人間?

天上人間,只是時空的不同,此時卻有着相同的哀怨。

這首《浪淘沙》,才應該是李煜生命的絕唱!

自殺,讓他死得莊嚴、自尊而又瀟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