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朱元璋的第十世孫,中國畫一代宗師

本文已影響4.9K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朱耷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1644年,農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城內,崇禎帝自縊而死,明朝至此滅亡。三月十九日這天,成爲一部分人心中最難忘的記憶。

順治五年,在江西宜春的一座寺廟裏,有一位24歲的僧人,法名雪個,他總是看上去十分憂鬱,喜歡用繪畫來排解內心的悲憤,他的畫作十分傳神,很快遠近聞名。只是,在他的畫中,經常會有一個奇怪的符號,猶如白鶴形狀,人們不懂此符號的含義(下圖左上角紅色符號)。

多年以後有人才明白,原來這個符號是“三月十九日”的意思,這位僧人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對故國的深深情感,因爲僧人的名字叫朱耷(dā),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世孫。提起朱耷,大家可能不熟悉,他還有個外號,叫“八大山人”。

俗話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明朝滅亡後,朱元璋的後代們被燒殺搶掠,許多“太祖血脈”不得不隱姓埋名,四處逃難。崇禎自縊那年,朱耷19歲,父親帶着全家逃到江西宜春,後來父親病逝,朱耷承擔起了照顧母親和弟弟的義務。爲了躲避清廷的追殺,朱耷剃度爲僧,奉母出家。

朱耷是朱元璋第17子寧王朱權的後裔,但他並非寧王嫡系,因此沒有繼承王爵的機會。朱耷的祖父名叫朱多炡,是晚明時期著名的畫家。朱耷自幼精通山水花鳥畫,只可惜,還未成名,明朝就滅亡了。

作爲明朝皇室後裔,朱耷在清朝可謂小心翼翼。但畢竟是太祖血脈,朱耷內心還是有股傲氣和悲涼,朱耷常常在街頭飲酒,表現出狷狂狀,喝醉後,大筆一揮,及時成就一幅畫作。鄉間的貧民、農夫、孤兒、樵夫向朱耷索畫,朱耷毫不拒絕,當即揮毫贈之,而富貴之人來求畫,朱耷卻置之不理。

朱耷:朱元璋的第十世孫,中國畫一代宗師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朱耷的畫作十分晦澀難懂。例如,他畫的鳥和魚,只用寥寥數筆而成,但總是縮着身子,眼睛總是瞪得圓圓的,彷彿是在向世人翻白眼。他畫的樹,總是枯枝上幾個細杈,好像是森林裏最荒涼、最落寞的景緻。

其實,這是由於朱耷特殊的身世,在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中,他不能直抒胸臆的緣故,只能用這種畫作來表達。

朱耷隱姓埋名多年,他的經歷更是坎坷。19歲到24歲時,他在耕香寺爲僧,24歲之後,又轉移到紅崖寺。在28歲到36歲之間,他帶着母親和弟弟遷到南昌郊外。36歲那年,他終於尋到一處絕佳的落腳點,那就是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寧觀,朱耷從此定居於此,並將天寧觀改名爲青雲圃(後人改名爲青雲譜)。在青雲圃,朱耷由僧人變爲道士,在此苦心經營二十多年,成爲這所道院的開山祖師。爲了掩飾自己的身份,許多達官貴人前來拜會,他都閉門不見。正如《八大山人傳》中所言:

對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項撫掌,……笑愈啞啞不可止,醉則往往唏噓泣下。

朱耷喜歡把“八大山人”這四個字用草書寫成連筆(如上圖左上角),咋看起來,像“哭之”或“笑之”,如此寫法,更能寄託他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朱耷的弟弟朱道明後來也潛心學畫,他爲弟弟取名爲“牛石慧”,“八”和“牛”加在一起是什麼字,不言自明。

八大山人朱耷活了80歲,隱姓埋名60餘年,最終孤寂去世。一生留下許多不朽的畫作,成爲繪畫界的一代宗師。清代的“揚州八怪”、近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等著名畫家,都從八大山的遺作裏受益匪淺。

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盤點中國古代十大文化名人,其中便有古代山水花鳥聖手——“八大山人”朱耷。

有人說,八大山人是清代的陶淵明,其實,他遠不如陶淵明自在,因爲在朱耷心中,永遠有一道無法抹去的傷痕,他抹不去、也改變不了,壓抑了他一生。正是這種壓抑,讓朱耷在特殊情感中找到了自我,讓他在晦澀和離經叛道之間,找到了特殊的藝術源泉,終成一代大師。另外,“八大山人”在清朝最殘酷的“文字獄”時代,仍然堅持鬥爭,他這種勇於和權貴鬥爭的精神,同樣值得後人學習。

朱耷:朱元璋的第十世孫,中國畫一代宗師 第2張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朱耷,讀懂他的人,才能讀懂他的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