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悲劇從宋朝建立之初就已經註定了,爲什麼會這樣呢?

本文已影響2W人 

岳飛,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整個宋朝時期,戰爭從沒有停止過,大部分時間都在抵禦侵犯。尤其是南宋時期,在這麼個軟弱的朝廷中偏偏就產出了大量的抗金和抗蒙英雄。

難道是水土的緣故?

當然不是。

歷代都有不少英雄,即使是相對和平時期。正是因爲宋朝沒有斷過戰爭,且都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所以,將領們的故事更會被民間大肆流傳。

岳飛的悲劇從宋朝建立之初就已經註定了,爲什麼會這樣呢?

岳飛,不用多說,深入民心的抗金將領,後被秦檜所害。關於岳飛被害,歷史資料提及的都是:金兀朮和秦檜勾搭密謀,甚至,還有秦檜妻子王氏的參與。其實,對於岳飛的所作所爲,趙構非常清楚,還時常讚賞他。那對於岳飛的死,趙構爲何沒有阻止?

學者也有結論,收復失地後,原來的皇帝怎麼辦?想來這個原因真是有點牽強。如果,單純只是想保住皇位,當時若死守江南應該是可以做到的,都打到了河南卻放棄了,難道不怕激起民間更大的抗議嗎?其實,趙構應該是不想打仗。

但是,很多南宋前期的官員,都生長於北宋和南宋交接的年代,很多人的祖籍都成了金國的領地。所以,他們更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國家收復失地。同時,這也是民心所向之事,朝廷雖是一貫“偏向”主和,但在民意之下也得出兵征討。

況且,南宋初年,北方不時有抗金起義爆發,這些抗爭傳到南方,更會激發大家的鬥志。也許,可以這麼說,這是自下而上傳導的一個“想法”。其實,大家可以想想,爲什麼趙構偏偏相信一個從金國放回的“俘虜”秦檜?不是一類人,不會走的如此親密。

大臣,更多的時候,只是皇帝的執行官。秦檜深諳此道,總是選擇在最“恰當”的時機提幾句意見。後人說趙構被秦檜迷惑,真是美化了他。因爲,《宋史》是蒙古人編撰的。如果,當年趙構真的被“迷惑”,壓根就不會發動任何一次戰事,只因秦檜是徹底的“主和”人物。

正是在這種外界高潮的抗金呼聲下,可以說,全民都是非常支持的,使得朝廷不再選擇“任性”,否則,皇位能不能坐穩,都需要好好的掂量一下了。當然,大家都支持的事情,一定得有“人才輩出”。尤其是岳飛的表率,讓大家看到了,取得勝利不是沒有機會的。

看岳飛四次從軍的經歷,就可以知道爲何他後來可以“一呼百應”,大家都願意追隨他。儘管,這期間岳飛由於上書直言,被趙構革去了軍職,但卻都不影響他抗金的決心。

岳飛的悲劇從宋朝建立之初就已經註定了,爲什麼會這樣呢? 第2張

當時,趙構對岳飛的“諫言”批覆是:“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可見,趙構只是想圖個安穩的日子,有人逆着他的心思來,他當然不痛快。只是,民間不堪忍受金人的統治,這種情緒的傳播會非常迅猛,從而引發南部百姓對未來日子的擔憂。所以,與其被痛苦折磨,還不如找機會將金人趕走。

於是,當時就形成了“朝廷主和,民間要戰”的力量對峙。

作爲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不得不“適當”照顧一下大夥的情緒。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朝代出了一位大英雄,居然能將金兀朮打的差點回了老家。這可不行,他不能讓大家的想法挾持了自己。後人有評價,說整個宋朝的皇帝都很“聽話”。其實,宋朝的皇帝都很有“想法”。可以說,幾乎每一任皇帝都想在任上“改革”。

但是,這些後人們,大概都曲解了當年趙匡胤的用意,將“輕武”理解了不重用武將。要知道,在非常時期,必須要用武力才能解決問題。而趙構卻解讀成了,一旦武將戰功過於顯赫,會“威脅”到他的統治。所以,岳飛的悲劇緣由,從宋朝的第一代皇帝時就埋下了“種子”。

一首《滿江紅·怒髮衝冠》更是寫出了岳飛的心聲: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的悲劇從宋朝建立之初就已經註定了,爲什麼會這樣呢? 第3張

雖然,趙構能殺岳飛,卻滅不了民間的抗金意志。尤其是局勢大好時,趙構選擇了收手,讓大家感到非常惋惜,認爲可以再來一次,畢竟有過輝煌。可機會往往只有一次,南宋就此越來越被動。尤其後來幾任皇帝給岳飛“平反”,那是他們抓到了大家的“心聲”。這麼一來,不僅可以穩固朝廷,還能激起其他人效仿先人的做法。這就是南宋爲何朝廷無能,卻能盛產出諸多英雄的大背景了。

正所謂,時勢造就英雄。只是可嘆這些英雄,並沒有遇上“賢君”,空有志向,只得抱憾終身。但是,他們的故事卻不會沉淪。正是有了他們,南宋才強撐了150年之久。但可笑的是,南宋的皇帝們,有幾位是真心想“拾掇舊山河”?雖然,“山河”都是傳位於他們,可是,他們何曾真正愛惜過?一切都比不過手中的“皇權”來的重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