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沓中陰平道”是什麼地方?古代蜀道系統的介紹!

本文已影響1.88W人 

“沓中陰平道”是什麼地方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沓中陰平道”並非是一處名稱,而是兩個不同的地方。“沓中”爲漢末三國時期的一處地名,因蜀漢集團的名將姜維,在此駐軍屯田而得以名傳後世;“陰平道”爲古代秦蜀之間的交通要道。三國末期,在曹魏發起滅蜀之戰中,曹魏名將鄧艾,自陰平道繞過了蜀漢的防禦一線“劍閣關”,奇襲成都覆滅了蜀漢政權,陰平道也自此得以享譽後世。

“沓中陰平道”是什麼地方?古代蜀道系統的介紹!

由於“陰平道”北起隴右地區的臨洮,南至蜀地的陰平,途徑沓中,在整個三國時期,諸葛亮、魏延、姜維等人的多次北伐之役,均由沓中的陰平道出蜀,進入涼州地區與魏軍作戰。尤其是三國末期,姜維更是駐軍於沓中地區,意圖時機成熟之後出陰平道平定涼州。所以,後世在論及陰平道時,多以“沓中陰平道”爲名。筆者結合史料,對“沓中”及“陰平道”進行一個簡單的考辨。

沓中;

三國後期,姜維自諸葛亮之後扛起了北上伐魏的大旗。不過,姜維初期的北伐行動,受到了蔣琬、費禕等重臣的限制,多次北伐都沒有取得任何戰果。費禕被詐降的曹魏官員殺害後,姜維纔得到了真正的控制權。姜維自主的第五次北伐在洮水西岸取得了大捷,緊接着第二年便在段谷遭遇了慘敗。自此,姜維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與威望一落千丈,再加上朝廷中宦官黃皓擅權。姜維被迫無奈之下,於蜀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率部躲進了“沓中”,以屯田養兵爲名,行消災避禍之實。然而,沓中也成了姜維人生當中,享受最後片刻安寧的地方。

“沓中陰平道”是什麼地方?古代蜀道系統的介紹! 第2張

那麼,沓中究竟在如今的哪裏呢?關於沓中的具體位置,在不同是史料中有不同的指向。

“沓中”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中,但是,該書對其具體位置卻沒有明確標註。而根據《晉書》中的記載,“沓中”出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該書載,秦文昭王(西秦)乞伏熾磐繼位之後,曾攻伐“強川”與“沓中”兩地。由此可以得知,自公元前412年之前的春秋時期,沓中一詞就已經出現。而且,在《晉書》中還指出,沓中位於“沙強”之地。

“沓中陰平道”是什麼地方?古代蜀道系統的介紹! 第3張

據清代的《甘肅通志》載,“沙強”指的就是乞伏熾磐攻伐的“強川”,屬於白龍江流域。按照這一段記載來說,“沓中”就在“強川”境內。對於這一說法,《華陽國志》中持有不同意見。該書認爲,“強川”即如今的隴南市宕昌縣;“沓中”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縣境,兩者之間不存在隸屬關係。

根據近代的《甘肅省志》載,“沓中”泛指一個地區,位於定西市岷縣南部與舟曲縣西部的一大片區域。這一指向範圍較爲寬泛,但在《甘肅古代史》中,對前述的位置做了一個較爲詳細的補充。該書載,“沓中”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以東與舟曲縣以西之間的一片區域。

“沓中陰平道”是什麼地方?古代蜀道系統的介紹! 第4張

上述的這幾處指向,將“沓中”的位置搞得撲朔迷離,究竟哪一處纔是正確呢?近代有關學者,根據史料中提供的信息,多次進行了實地考察,最終確定,《甘肅古代史》中描述的位置與實地相符。迄今爲止,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以東和舟曲縣以西的這一地區的鄉鎮中,仍保留有姜維屯守期間修築的城堡,挖掘的巖洞、地道等完備的防禦工事遺蹟。

陰平道;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也就是姜維進駐沓中的第二年,短暫平靜的生活被曹魏大軍的滅蜀之戰打破。當時,曹魏大軍兵分五路發起了滅蜀之戰。而五路曹魏大軍之中,由曹魏名將鄧艾指揮的三路大軍,直指姜維屯駐的沓中。由此可以看出,曹魏集團對姜維還是非常重視的。不僅分給姜維三路大軍,而且,還專門指派姜維的死對頭鄧艾親自統兵。

“沓中陰平道”是什麼地方?古代蜀道系統的介紹! 第5張

姜維數次北伐失利,都是遭到了鄧艾的迎頭痛擊,甚至姜維人生中的轉折點“段谷之役”,也是鄧艾的傑作。可以說,鄧艾就姜維的剋星。姜維在沓中遭遇兵敗之後,率部退守“劍閣關”,在此處抵住了曹魏的十萬大軍。然而,鄧艾卻從陰平道繞過了劍閣關,奇襲綿竹、直逼成都。姜維等人還在與魏軍艱苦作戰之時,後主劉禪已經成了鄧艾的階下囚,蜀漢集團就此覆滅。

那麼,如此重要的“陰平道”,爲什麼蜀漢集團沒有使用重兵防守呢?究其原因,是因爲漢末三國時期的陰平道,就是現在所稱的“陰平主道”,指的是整個陰平道的上半部分。具體路線爲,自臨洮縣(古狄道縣)起,沿白龍江南下,經岷縣、宕昌縣,穿越沓中後折向東,經隴南市武都區後繼續南下至文縣(古陰平縣)。

“沓中陰平道”是什麼地方?古代蜀道系統的介紹! 第6張

鄧艾繞過“劍閣關”所走的陰平道,就是現在所稱的“陰平偏道”,而根據東漢時期的《蜀記》中的記載,陰平偏道是不具備行軍能力的。該書載,自陰平過綿竹至成都,有一條山間古道,該道路極其狹窄,且所經區域地勢險峻,而又要經過數百里煙瘴叢生的無人區。所以,在這條道路上人跡罕至,多爲往來秦蜀之間經商的挑夫們爲走近路結伴而行。又由於該道狹窄,挑夫只能左肩挑擔而行,中途無法換肩,所以,該道又名“左擔道”。

該道的險峻路況,在明代的《蜀中廣記》、《益州記》及《大事記續編》中,都做了相同的記載。由此可以得知,陰平偏道根本不具備數萬大軍穿越的能力。所以,這也是爲什麼蜀漢集團未派重兵防守的原因。而鄧艾卻恰恰看重了這一點,於是,兵行險招,經此偏道直入蜀漢集團的腹地。

“沓中陰平道”是什麼地方?古代蜀道系統的介紹! 第7張

據《三國志》及宋代的《方輿勝覽》、《讀史方輿紀要》和清代的《甘肅通志》、《三國疆域志》等史料中的記載。鄧艾當年就是率領數萬人,自文縣開始,逢山開路、遇河搭橋,經青川縣、平武縣、江油市等地,繞行了千餘里,攻陷綿竹、進軍成都。

綜上所述,“陰平主道”和“陰平偏道”的結合,即爲整條“陰平道”。當然,隨着時間的發展,陰平道經過近代學者們的補充與考證,已經形成了一條完備的,具有主道、偏道、支道等多個部分組成的,古代蜀道系統的完整概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