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彌遜《春日即事》:詩人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難忍的情愁

本文已影響1.02W人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祖籍福建連江,生於吳縣(今江蘇蘇州)。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餘首 。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李彌遜的《春日即事》,一起來看看吧!

李彌遜《春日即事》:詩人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難忍的情愁

春日即事

李彌遜〔宋代〕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此詩的前兩句寫眼前的春景。時當晚春,細雨廉纖,像織就了一張絲網,想要網住春光。這句是宋人以文爲詩的典例,短短七個字,卻有多層意思:小雨絲絲,描繪小雨飄飄灑灑,綿密輕颺,是一層意思;由雨絲的狀貌,想到了真正的蠶絲,又是一層意思;由雨絲交織的狀況,想到由絲織成的細網,是一層意思;由暮春時令及網,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網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層意思。這樣寫,層層遞進,設想及比喻都十分新穎。尤其是“網春”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絕。就這麼一句話,便將詩人感嘆春日易過、逝水難回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春天畢竟是留不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寫殘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滿地,天色黯淡,已近黃昏。這句是景語,也是情語。上句的小雨,這句的落花、黃昏,這清冷淒涼的境地,正如李清照詞所表達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尋尋覓覓》)詩人正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難忍的情愁。

李彌遜《春日即事》:詩人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難忍的情愁 第2張

上兩句是借景抒情,後兩句便因情寫景。首先用翟公罷官後門可羅雀的典故,說自己罷官後門前冷落的情況;然後寫自己在歸巢的鳥兒的鳴叫聲中,關上了家門。上句感嘆世情冷暖,下句寫寂寞無聊的哀傷。“宿鳥”應上半的黃昏,以鳥聲襯托前句門前的冷落,“自掩門”的“自”字,充滿了落魄的感嘆。既然門可羅雀,沒人來訪,門自然用不着開,可他的門居然開了一天,到這時候,暮色沉沉中,他纔去關門。這舉動等於告訴人們,他是多麼希望有人來,黃昏關門是何等無可奈何,他關的不單單是一扇門,又關閉了一整天的等待與期望。這樣一折,上句“車塵不到張羅地”的憤疾更爲加深,詩人不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無遺了。

李彌遜被罷官後,心情不佳,所以反映到筆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可見他胸中渟蓄着無數的不平。在官場時,感於官場的複雜與黑暗,想要掛冠歸隱,與麋鹿爲友;一旦真正被排擠,回到家中,無所作爲,又會因報國無門而感嘆寂寞,憤憤不平,大多數正直而有志向的文人,幾乎都碰到過這類矛盾。李彌遜是如此,被人們普遍稱讚的司馬光也是如此。司馬光罷官後也作過一首與李彌遜類似的詩,中有句雲:“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憤疾之情,溢於言表。

詩以春暮黃昏,落花狼藉寄託政治上的失意,與歐陽修《蝶戀花》詞下半闋(“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非常相似。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