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古籬笆樓”的歷史和未來

本文已影響2.77W人 

2007年5月,省文化廳公佈了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申報的“撒拉族古籬笆樓編造技藝”名列其中。這種古籬笆樓編造技藝,融合了藏、漢、回、土、保安等民族的建築文化,是當時的居民利用當地豐富的林木、石土資源,集結多民族建築文化藝術,修建的撒拉族特有的民居,整體建造佈局多樣,門窗裝修製作別趣,樓體二層檐石、扶欄、大門楣檐都有精美雕刻。堪稱循化地區古建築文化的代表。

歷史:研究價值很高

撒拉族古民居籬笆樓,是木石土混爲一體的古老民居建築,因樓房牆體大部分用樹條笆樁編制而成,故得名籬笆樓,目前遺存的都是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籬笆樓,全面完整地包涵了其歷史建築藝術形體。

從元代起便廣泛建造的撒拉族古籬笆樓製作簡便,除木工技藝外,取材簡單。古籬笆樓通常分上下兩層,上層設臥室、客房等,樓底房間爲倉庫、畜圈等。籬笆木樓的樓體框架均由木質良好的松木構成,牆體用雜木枝條編織,兩面抹以草泥,既節省建築材料,又可減輕樓體重量,同時,牆體中間爲空,冬暖夏涼、透氣性強。房子的門窗和柱子大多雕飾有各種精美的圖案。

循化縣文化局局長何永忠說:“撒拉族古籬笆樓是孟達地區的撒拉族人民在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人口增加時修建的,對研究撒拉族社會、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生活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具有可貴的民俗學、建築學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撒拉族“古籬笆樓”的歷史和未來

未來:任重而道遠

近年來,青海省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這些古建築。200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德國教研研究院歐亞研究所開展國際合作,對孟達村4處古民居進行了調查、測繪,提取了保護研究資料。

目前,在循化縣現存的14座古籬笆樓中,有4處明清年間的建築被列入了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申報第八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國家還將1處清代建築的撒拉族古民居樓,搬遷至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實行復修保護。10月22日,省文化廳將古籬笆樓的相關文本資料補充、完善後,已將之補報爲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